江澤民是製造社會動亂的高手
 
——評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2001年3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是操縱穩定或動盪的唯一力量

按理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有強大的正規軍,有充斥全國各角落的警察作後盾,領導人穩坐江山,能按自己的理想,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以「三年自然災害」來說,全國餓死的人達2-4千萬。河南出現幾千個無人村,山東發生父母易子而食的慘劇,照中國歷史的慣例,這時正是羣雄四起,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時代。但當時的中國卻風平浪靜,沒有出現民暴現象。如果生活在焦裕祿管理的地方,農民還可以外出逃荒,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公社裏安靜地等死。

這說明,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是個超級穩定的社會,但是,實際的中國卻又有非常不穩定的一面,半個世紀以來,每隔一段時間,老百姓稍微能吃飽肚子,稍有點自由的時候,就出現整人的運動,一直要搞得天翻地覆才罷休。

怎麼搞的,是誰膽敢擾亂社會?

這點,領導者最清楚,就是他們自己。一個個的運動,反右派,大躍進等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沒有一件不是他們自己發動的,把好好的一個國家搞得雞犬不寧。原因是,在中國,各種政治力量,不管是反對中共的還是不反對中共甚至擁護中共的,統統被消滅,共產黨成爲中國的唯一政治力量,能操縱中國社會是穩定還是動盪。

所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向人民進攻,是造成中國社會不穩定的唯一因素。就像個大魚塘,老百姓就是魚,捕魚時,池塘就不穩定。

這次反法輪功導致的社會不穩定,也是他們主動向法輪功學員進攻的結果。

法輪功學員做好人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從社會的角度看,只有對現實利益看得淡薄的人才會去練法輪功(當然,這裏說的是大多數情況)。這種人憨厚、本分,絕不會在政治上去闖一番天地,更不會試圖推翻現政府、改變國家的性質。這也就是爲什麼法輪功的成員大部分是退休人員(特別是女性),開始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疾病,他們活得並不容易,練功後身心得到提高,只希望太太平平過日子,做個好人不跟別人爭爭鬥鬥。

這種人怎麼能被人煽動成爲政治工具呢?就是落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們也都會是逍遙派,不管是造反派還是保皇派,不會看他們一眼,因爲他們不會被某派用現實的利益所鼓動去反對另一派,成爲政治爭鬥的犧牲品。應該說這種不傷害別人的好人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這幾年,中國政府罵法輪功是邪教,但當國際社會了解法輪功以後,很快就接納並支持法輪功。現在,在四十多個國家裏有法輪功的修煉者,練功學員與當地社會和諧相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那麼,爲什麼只有在中國,法輪功學員爲了爭取練功自由,就引起國家的不安定呢?因爲政府中少數當權者幾年來一直在伺機對法輪功學員進行公開鎮壓,罪名在中南海事件前之前就內定了!

破壞黨的政策,一定導致動亂

向法輪功進攻,是從破壞黨的方針和政策開始的。

原來,以何祚庥爲首的反對鄧小平、胡耀邦提出的對氣功的三不政策,特別是不批評的方針,從98年開始,他接二連三寫文章批評法輪功,對法輪功說三道四,在這種情況下,法輪功學員只好利用政府不允許在新聞媒體上對氣功進行公開批評的政策,到這些刊物的信訪部門去交涉,並指出公開這類文章會引起羣衆的對立、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歷史往往在領導者的一念間被決定。江澤民在這場對峙的最後關頭表態,支持何祚庥等極左派,這樣,一切都顛倒過來了:本來維護黨的三不政策應該受到表揚,而破壞三不政策的人應該批評並受到處理(98年處理過一批),可是現在,政府把三不政策放到一邊,反而誣稱維護三不方針的法輪功學員是圍攻新聞單位,是鬧事,而破壞黨的方針政策的人成了反法輪功的英雄。

一場文化大革命式的上綱上線的運動,99年7月20日終於公開出臺了!

但是,政府錯誤估計了形勢。原以爲法輪功學員老實好弄,會像三年自然災害的農民,圍着集體食堂靜靜地等死,或者像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打死的人,打死前還高呼「毛主席萬歲」,所以下令「儘快解決法輪功」。可是他們通過煉法輪功才去掉了多年的病根,婆媳搞好了關係,浪子回頭戒賭戒毒,什麼力量能抗拒這事實呢?他們紛紛以上訪形式進行申訴,於是麻煩來了。

中國政府一錯再錯,直把學員逼到了天安門廣場。中國本來就有上訪申訴的政策(法令),但政府對法輪功學員關閉一切申訴渠道:凡能上訪申訴的地方都進駐公安人員,拘留一切申訴學員(包括外國的法輪功學員)。這樣學員在申訴無門的情況下,來到天安門向世人陳述法輪功的真相。

有人責備他們給政府找麻煩,但如果政府不先製造麻煩,哪裏會有後來的麻煩呢?人們想過沒有,當一個人一腳踏入天安門廣場平和地做一個法輪功動作,那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他(她)將失去一切乃至生命!

這樣殘暴的政府應該繼續維持下去嗎?這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應該被鎮壓嗎?

如果你漠然置之,那麼麻煩就找到了你的頭上,現在全國都在過篩子,這和全國人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助紂爲虐的態度沒有關係嗎?


 
分享:
 
人氣:7,88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