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生命爲何隕落
 
楊蕾
 
2000年9月10日發表
 
孩子總被比作祖國的春天,他們可以在燦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盡享歡樂。但是,有些孩子卻不願享受生活,年輕的生命之花還未綻放就似流星般隕落......

1月12日如皋市奚斜中學初一(3)班年僅14歲的女生宗青青因爲上學遲到了約5分鐘,就服下劇毒農藥,終因搶救無效死亡。

1月17日從內地轉入香港上學的18歲女學生林婕,因不堪同學的歧視而跳樓自殺。

2月12日六合縣馬革安鄉一名9歲男孩因爲在燃放爆竹時不慎將鄰家一堆稻草燒掉,怕遭責罵,喝下農藥自殺,幸被家人發現。

3月17日重慶9歲女童陳亞均吊死在教室中,死因不詳。

3月30日一12歲中學生被父親踹了一腳後,上吊尋死,幸好被及時發現,經搶救脫離危險。

4月4日6歲的姜蕊模仿「小燕子」,上吊自殺。

6月24日南京一16歲學生因戀愛受挫,吃下60粒安眠藥自殺,被家人發現,逃過一死。

7月2日北京一16歲男孩跳樓自殺。

7月10日一女孩因汗毛過重而自殺。

7月12日本溪一女孩因爲高考不理想在家中懸樑自盡。

7月15日浙江一9歲女童模仿「小燕子」,吊死在外祖母家中。

7月17日一女學生中考考了637.9分,卻擔心成績不好,跳河自殺。

8月11日泗陽縣12歲張豔因模仿電視劇中上吊鏡頭,不慎吊死在家中手扶拖拉機的車棚裏。

8月21日海安縣一8歲男孩因祖母不讓其看電視,一氣之下服農藥自盡。

8月24日徐州一12歲少年被後母懷疑偷了家中的錢,遭毆打、捆綁,痛苦無奈,服農藥自殺。

8月27日武漢13歲女孩投毒殺母殺弟

近日,湛江一學生因考試不合格跳樓自殺。

......

最近一段時期,孩子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觸目驚心。這些年輕的生命如流星一般少縱即逝,實在令人惋惜。他們年紀最小的僅有6歲,還不經世事,大的也不過18歲,這些處在花季,含苞欲放的年輕生命會如此痛恨這個世界,寧願以死解千愁,其中的原因一定紛繁複雜。

據廣州的一項不全面調查表明,有人格障礙的兒童比例在逐年上升,嚴重者多已超越人格障礙形成了各種心理疾病,如嚴重失眠、憂鬱、緊張、厭學、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幻覺、精神失常。來自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大城市的兒童約有17%到20%存在各種類型的心理問題,包括考試綜合症、社交恐怖症、人格障礙等。面對越來越乖戾脆弱的孩子,家長、老師感到無所適從。而這些心理疾病達到極至時,孩子就會選擇「自殺」

在大量的死亡案件中,大多孩子是因爲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難以承受學習所帶來的壓力。東莞市一優秀女生中考考出了637.9分的好成績,只因擔心考試時被老師「警告」不要被別人看卷子,影響到成績就跳河自殺,大好的前途就如此放棄。

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俊英針對此事說,考慮到升學考試對考生的意義,監考老師的「警告」是致使其自殺的直接原因;而間接原因則有:家長照顧學生的生活而忽略家庭中的交流,生活優越後,學生除學習壓力外缺少挫折教育,導致一產生挫折便不知所措;學校素質教育提得多,但升學率仍然是主目標,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被重視,雖有心理諮詢也少起作用。更爲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缺少一課:教給學生生命的意義與可貴是什麼。

許多教育學者都曾指出:教育以鼓勵爲主,應儘量避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挫折教育研究分寸和場合,但過分強調此則失去了其意義和效用;優秀生對挫折、失敗更爲敏感,尤其是在目前中考的壓力甚至超過高考的情況下,初中生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指揮棒不變,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不變,壓力就不會減。

另外,現在的孩子一味嬌生慣養,在家中集「千般寵愛」於一身,呼風喚雨,地位可是了得,用「小皇帝」、「小公主」來形容他們都覺欠佳。物質上的「富足」同時帶來了心理上的「貧瘠」。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是聽不得批評的。「忠言逆耳」在他們心裏早已作古,只有美言、誇獎、順服才是「良言」。長此以往,鑄就了他們懦弱的性格,難以經受挫折,遇事沒有自主能力,「死」就成爲擺脫困難的最終選擇。海安縣一8歲男孩因祖母不讓他看電視,一氣之下竟服農藥自盡。可想,如果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不知是否能夠承受就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

孩子選擇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應該讓他們明白人生在世本就存在着壓力,競爭無時無處不激勵着人們前進,有勇氣的人則會知難而上,克服重重困難,力挽狂瀾,努力拼搏。但這一切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需要後天一點一滴的積累,靠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靠社會的正確引導。「社會」是不會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它要求你去適應,去習慣。如果孩子們被幸福的生活所「蜜化」,對社會不再適應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自殺」這種最簡單的逃避方法。

家長們應讓孩子在近乎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要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要放縱,也不要過於苛刻。如果給稚嫩的肩膀過多的負載,忽視他們的成長需求,即使如此天真爛漫的孩子,也有可能產生人格障礙。年輕的生命是璀璨奪目的,爲了不讓他們過早的失去光輝,全社會的人們都應來關心心理問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用社會的力量來維護精神健康,減少少年自殺的發生。

 
分享:
 
人氣:8,86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