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凌锋: 联共反独会葬送台湾自由繁荣
 
2000年8月27日发表
 
美国纽约从今年七月以来出现了一连串「反独促统」活动,八月二十
六和二十七日在柏林将举行「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这
一系列动作,是配合北京在两岸问题上的新策略而展开的。

  陈水扁当选总统后,淡化了民进党的台独色彩,也因为台湾民主化而
越来越确认中华民国本身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事实。陈水扁顺应台湾民
众要求维持现状的心理,执政三个月来的言行,表明他认同而且遵守中华
民国宪法,因此台独并非目前迫切的危机。

  当心遭中共愚弄

  有些反台独的人士说陈水扁认同中华民国是假的,所以必须反独。然
而对于这些热中反对台独而认为陈水扁假扮认同中华民国的人,他们是如
何真正的认同中华民国呢?今年八月六日,在纽约唐人街的孙逸仙中学,
他们召开了一个名字叫做「全球华人大纽约地区反对台湾独立促进两岸和
平谈判造势大会」,主持大会的是在纽约的中华民国人士。但是大会在唱
「中华民国颂」时,竟然将它改为「中华民族颂」。

  也就是两岸还没有谈判,仅仅在「造势」阶段,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
中华民国已经消失。既然已经是北京版的「一个中国」,还要谈什么?他
们反对的是台独,还是目前仍然主权独立的中华民国?这些来自台湾的中
华民国人士也不是坏人,只是他们不应该把中共看成好人,让中共捏在手
里玩还不知道。国民党同中共打了七八十年的交道,孙中山被骗,蒋介石
也不是对手,血的教训怎可遗忘,轻易相信中共的甜言蜜语?

  本来,在台湾或美国这些多元化的社会中,台独和统一的声浪并存是
很正常的事,人们也可从这些多元的声音中去分辨和选择自己的意向。有
中国情结的人,他们反对台独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在反对台独的同时却
一定要「促统」呢?真正热中于统一,认同中共政权的话,不妨去大陆常
住接受中共的「统一」统治,不必要找两千多万台湾老百姓一起陪葬。

  北京频打压人权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目前由中共特权集团所统治,这是一个独裁腐败
的「一党专政」政权,比当年中共所丑化的国民政府还要独裁腐败不知多
少倍,而且至今还拒绝从事政治上的任何改革。他们实行党禁、言禁,镇
压异议人士绝不手软,反腐败却是温情脉脉,以致腐败深入骨髓,到了不
可收拾的地步。例如厦门远华集团走私案既有李鹏的人脉,也有江泽民的
人脉,所以很难挖下去。

  中共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同「流氓国家」差不多,除了炫耀武力之外,
整天抗议这个、抗议那个,似乎全世界都欠了它什么。它的人权和新闻自
由年年都要受到国际相关组织的谴责。而台湾在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后,
又创造了政治上民主发展的奇迹,在这情况下要台湾接受中共的「统一」
,无疑是大开历史倒车。

  在柏林召开这个和平统一的大会本身就很具讽刺意味,因为八九年柏
林围墙倒塌所实现的两个德国的统一,是西德统一了东德,是民主统一了
独裁,自由统一了专制,富庶统一了贫穷。而现在两岸的统一却要倒过来
做,不但可笑,也是历史的反动。

  台湾难认同武吓

  两个德国的统一的确是和平的统一,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
要搞清楚,是哪一方要以武力实现统一。台湾固然也在发展军备,但是防
御性的,也从来没有说要用武力来统一大陆,或用武力向大陆挑衅;反而
是中共,改变了以防御为主的军事战略而要对外扩张,对台湾更是喊打喊
杀,包括进行了一系列「解放台湾」的军事演习,甚至向台湾海域发射飞
弹。因此要促进和平统一,就应该去向北京施压,而不是向最不愿意打仗
的台湾施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既然柏林召开的这个和平统一大会明显
是中共一手操控的会议,也就别想台湾民众会去认同它。

  台湾有统独之争不难理解,但如果是站在中华民国立场的话,这个「
统派」应该是以中华民国去统一大陆,而不是同中共站在一起,让中共来
统一台湾的中华民国。这个统一应该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统一,而不是
使社会落后倒退的统一。因此反独可以理解,但「联共反独」却万万不可
,因为那是「引狼入室」,不但要葬送台湾的自由和繁荣,如同目前的香
港一样,也只能为中共独裁政权打强心针,从而延缓中国大陆的民主进程
,违背了十二亿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论动机如何纯正,客观上起著助纣为
虐的作用。

  民主改革是契机

  为全中国利益著想,为世界和平著想,要使两岸统一早日实现,就必
须「反独裁,促统一」,只有大陆早日实现民主化,两岸才能早日统一。
所以台湾不论在朝还是在野的各党各派应该有这个共识,要逼中共进行政
治改革,结束「一党专政」,不可因为党争需要或个人目的而去讨好中共
,甚至同中共召开什闭门会议,损害到台湾的安全和利益。只要大陆一天
拒绝民主改革,不开放言禁、党禁,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统一。

  首先是民主,其次才是统一,这个次序绝对不可以颠倒。

 
分享:
 
人气:10,687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