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清零」釀造的四大類慘劇
 
顏丹
 
2023年8月2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傳出的肺炎疫情,給全世界都蒙上了死亡陰影。爲防止病毒蔓延,各國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一些要求自己的國民讓渡自由的防疫舉措。然而,在民權大於公權力的民主國家,政府實施的任何禁令都是不能違法、違憲的,任何級別的官員都不能肆意侵犯民衆的生存權。相比之下,中共「一黨獨裁」,連防病毒都是「政治第一」。 「清零」三年,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老百姓被紛紛逼上絕路。在中國各地,因極端封控所釀造的死亡慘劇,其種類之多,令人髮指;其頻率之高,令人心驚。

身患其它疾病卻無法就醫

在封城期間,中國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基本都處在停擺的狀態。不僅是街邊的商鋪、門店都被要求關張、停業,就連醫院也相繼出現了停診、拒診的現象。

2022年3月底,上海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因病情被拖延而不幸離世。他父親發帖控訴,孩子早上去了一家兒童醫院,那裏的「發熱門診停診關閉」;打車到另一家兒科醫院,「發現全院封控,沒有人」。最後,找到一家能收治的,「經過漫長排隊,測核酸,……我女兒基本已經沒有力氣了」。熬到晚上進重症時,就不行了。

曾有過「抗擊SARS」經驗的著名醫生繆曉輝針對這一現象專門指出,「醫院絕對不可以關門停診」,「一次也不應該被允許」。他說,上海「超過20家大型醫院同時停診,……會人爲地增加額外死亡率」。此外,他還列舉了一些急症,並稱「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治,病死率很高」。

無論繆醫生的話多麼中肯,上海那20家醫院都不會有所動容。而那位三歲女孩的死亡慘劇必定已經、甚至還會重複性地、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上海東方醫院的護士周盛妮突發哮喘,性命垂危,不也是因爲被自己勤勤懇懇工作了三十年的工作單位以及其它醫院拒診而死嗎?從人們普遍認爲「所有的城市都是交的同一份作業」來看,除了上海,中國其它省市也必定還有更多的病人死於醫院的停診、拒診。

上海這個孩子已經夠頑強了,忍着高燒,卻堅持到了被送進重症治療的那一刻。而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是根本等不了的。郎鹹平98歲的母親腎衰竭,需要接受治療,但醫院規定,要先做核酸。等了4個小時,陰性報告出來了,老人卻沒挺過去。

想得到醫生的救治,不僅要等核酸,還要等隔離。 2022年8月,成都一位男子竟然被隔離拖死。他母親在網上披露,兒子身患重病,已經跟醫院約好,但前一天接到電話,要讓他去隔離。他忍着病痛去隔離點住了7天,回家又被要求隔離三天,後來進了醫院,就沒再出來。

對很多身患急症的人來說,從家到醫院簡直就是「萬里長征」,不僅是因爲出門證難辦,本應該救人如救火的110、120也大概率地姍姍來遲或根本不來。對此,網上大量的帖子都在泣血控訴:

「一位居民心臟病突發,居委聯繫120,2個小時後到,人沒了」;
「50歲的外地務工阿姨,在出租屋裏心梗發作,等了2個小時的120趕到時人早已涼了」;
文匯報一名記者「因突發心臟病無法叫到120而過世」;
「好友說同事胃出血叫不到120死在家中」;
「我外公也是因爲120不來不拉人活生生拖死了」;
「我爸爸也是,……打了一天的120和110,都是讓等,等,等!最終等來120的時候,瞳孔已經擴散無生命特徵了」;
一位外賣小哥因「車禍頭部受傷流血,打120後一小時救護車仍未到達,待救護車到達後被宣佈死亡」;
「一位老人摔倒昏迷,老伴及鄰居無數次撥打120、110、居委、街道、12345求助均無果,老伴經歷1天1夜絕望的呼救後,……終於等來了120以及死亡確認書」;

類似的例子顯然不只這些,在封城期間,每個人親歷的或在網上看到的,或許都比這上面的帖子多。叫不來120,有人採取的辦法是直接打車去醫院。但沒有出門證,出小區也就成了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還記得鄭州那對從17層墜亡的母女嗎?女兒生病,卻出不了小區,母親心急如焚,將床單綁在一起,揹着女兒往下爬。爲了救孩子的命,必須要決一死戰的,還有蘭州那個死了三歲兒子的父親。孩子煤氣中毒、昏迷不醒,父親抱着他出小區時,卻遭到了連番阻攔。他父親想用社區的防疫車送孩子去醫院,卻被一口回絕;到第一卡口求放行,又遭到拒絕;第二個卡口也沒人理他,防疫人員只是「很冷漠地站在那裏」。最後,他父親拼死闖出了卡口,但孩子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救了。

無法購買物資被活活餓死

衆所周知,上海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頂級的繁華都市之一,物資可謂極大豐富,但在「清零」期間,上海人卻一下子陷入了物資匱乏、忍飢挨餓的狀態,甚至還有人被活活餓死。

4月7日,復旦大學的85級校友胡紅被發現死在家中。從她家已「斷糧」,「除了桌上一碗白米飯,什麼吃的都沒有」的狀況來看,人們普遍認爲,她就是被餓死的。

年富力強的高知都能缺米少糧,就更別提那些長期不受政府待見的老、弱、病、殘了。 5月1日,一位獨居老人被發現,因摔倒受傷、行動不便,已餓死在家中數日。有知情者發帖稱,此前小區做了5次核酸,都不見老人下樓,「哪怕一次居委會上門……去探問,他就不會死」。另在一份上海的死亡名單上,也記錄着「華欣家園,4月3號有一位老人在家餓死了」。

不只老人,還有患抑鬱症、獨居的年輕女人也餓死了。甚至不只被刻意忽略的中國人,那些一直被政府照顧、在中國享受着某種特權的外國人,也有被餓死的,還不只一位。四月中旬,一位29歲的南非女子在上海的家中去世,但中共對她的死因卻隻字不提。有網友一眼看出,這就是「當局的掩飾」,因爲不想讓外界發現,她「死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且「死於飢餓」。

中共一再強調,封城時政府會發放物資,但各地民衆卻對此深表懷疑。只要有封城的消息,他們的反應就出了奇的一致,都是立刻衝進超市、商店,大量地購買物資囤貨。囤出了經驗的上海人還發布了一份囤貨清單,連北京人也紛紛效仿。看來,即便住在天子腳下,也很難「蒙受皇恩」。

「快餓死了」、「我要吃飯」……各地的呼號此起彼伏,在過去三年,一直不絕於耳。貴陽有女志願者當街下跪,向貨車司機討要食物。若非因爲「真的沒飯吃了」、「有老人,有小孩,有孕婦等着救命」,她又何至於此?

各種被逼無奈下選擇了結生命

中國疾控中心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分析了「疫情暴發的3個月內武漢及中國其他地區的額外死亡率」後發現,「自殺死亡率增加66%」。兩年後,上海封城時,醫生繆曉輝仍在爲此疾呼,包括居家的所有「隔離人員的精神健康問題急需得到關注」。但遺憾的是,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最終確認,三年「疫情造成的次生災害……排第二位的是自殺」。

封控下,人們這種無奈的選擇,原因有很多,包括買不到食物、配不到所需的藥品、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無法忍受病痛、拿不到工資、長期沒有收入來源、難以承受各種租金和貸款的壓力、即使「陽」了,也沒人管、長時間被封控在家中;甚至還有人因打賞好心的外賣員遭到網暴而自殺。

由於基本的日常所需無法得到滿足、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抑鬱、焦慮、絕望等負面情緒在人羣中大量滋生。從14歲學生到90歲耄耋老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最終以「跳樓、自縊、投湖、投河」等各種極端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除了普通百姓,還有不少官員。這其中,「上海虹口區衛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錢文雄在辦公室自殺的消息」最引人關注。儘管官方對他的死因祕而不宣,但許多網民卻異口同聲地指出,死因是「疫情期間工作量巨大,……是疫情次生悲劇」。有人質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不合理分配跟上級的不作爲不管不顧導致他這樣?」

因管控而引發的社會極端事件

2022年7月9日,上海的瑞金醫院裏發生了一起持刀砍人事件。儘管警方表示,只有四人受傷,且「均無生命危險」,但有目擊者看到,「加起來一共9人」,甚至有醫生、護士「被抹了脖子」。同月在深圳,羅湖某小區一名業主在封控時要強行出去,保安攔着不讓,爭執之下他拿刀砍人,結果造成1死2傷,他本人也死亡。

同年8月,江西安福縣的一家幼兒園裏出現了一名持刀行兇的男子,被他捅刀的老師和孩子「3死6傷」。同年6月,還發生了「上海金山區男子當街砍死女子」的血腥事件。

類似的慘案時有發生,且與極端、無人性的封控直接相關。此外,還有一些間接相關的殺人事件也在網上引發了輿論海嘯,比如2021年10月,「造成一家五口2人死亡、3人受傷」的福建村民歐金中「持柴刀砍人」事件、2022年6月發生的北京聯通「95年女員工割喉了90年女上司」事件以及同月發生在唐山燒烤店內外的打人致死事件。

中共治下,整個社會的戾氣太重,而人爲製造災難的封控則更是導致了民怨被嚴重激化。有網民指出,「底層失業、中產虧本、老闆破產,買房的斷供,炒股的腰斬,開店的關門」,中國人「憋着一肚子氣不知道往哪兒撒」。另有網文披露,有人做核酸時,因產生矛盾,最後互毆致死。

除此之外,疫情管控下還發生了一些特殊的死亡事件。如打疫苗致死,這樣的死者各年齡段都有;而有各類基礎病的老人最深受其害。又如,直接負責防疫、管控具體事項的志願者、物業經理、小區保安、基層管理者以及永遠工作在第一線的醫生、護士,因過勞、壓力大而猝死的也不計其數。

在荒誕的政策下,本不該發生的事故也難以避免。其中,最令人感到悲憤的,就是貴州大巴翻車事件與烏魯木齊一封控小區發生的火災。

中共「清零」三年,各類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出現了高發、井噴狀。以上海2022年5月以前的情況爲例,在染疫的12萬人中,死者只有10個,然而糖尿病患者增加的死亡人數卻被估爲2141人。若按這個比例來推算,因患其它急症、飢餓、自殺、被殺、過勞、事故而增加的死亡人數又會有多少呢?

中共就是一部殺人機器,每次搞運動,都是在開足馬力殺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發現, 「清零」並不是爲了防疫,而是在搞運動、防民變。在「政治第一」驅使下,中共無人性的政策以及與殺人無異的手段才會被派上用場,最終導致冤魂無數。 △

 
分享:
 
人氣:83,23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