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份消費價格及生產價格指數雙跌,通縮灰犀牛來了?
 
2023年8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隨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艱難地刺激內需,中國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年增率呈現負成長,表明消費領域跌入通脹緊縮。同時,顯示工業品出廠價格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PPI)延續下降趨勢。越來越多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出現通縮跡象,這更增加了對當局祭出更直接政策刺激措施的壓力。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三(8月9日)發佈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較6月份數據跌落0.3個百分點,是自2021年2月以來再度陷入負成長。

同時,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年減4.4%。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十個月下降,也是自2020年11月以來中國CPI、PPI首度同步呈現年減。

金融時報引述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中國金融專家易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的分析說,中國經濟目前面臨陷入通貨緊縮的嚴重風險,這可能會導致民營部門經營信心下降等惡性循環。

華爾街日報說,市場議論通縮風險增加恐怕影響投資與生產,令失業率上升及出現經濟衰退。

彭博社表示,依據GDP(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中國上半年處於通貨緊縮狀態。

路透社表示,中國經濟在經歷剛解除新冠病毒疫情封控後的第一季度短暫復甦後,持續呈現減緩狀態,經濟復甦疲軟,國內及國際市場需求持續減弱。儘管官方陸續推出刺激政策,但也無法刺激經濟活動,房產市場持續滑坡、青年失業率高企、外企投資興趣減弱、消費力道減弱、製造商抱持謹慎態度等問題仍在。

報道表示,外界有關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更緩慢經濟增長時代的焦慮不斷加重,擔憂有點類似日本自1990年代以來的「失去的30年」,企業經營信心不振,物價和工資出現一代人的停滯,持續通貨緊縮。

此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8月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的進出口數據的跌幅都超出了專家們的預測,這給政府出臺更多政策以遏制經濟下行走勢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數據表明,7月份的進口同比下跌了12.4%,甚至從俄羅斯的進口也同比下降,是2021年2月份以來的首次。進口的跌幅度遠高於路透社對28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中得到的預測中位數5%和6月份同比降幅6.8%。這對將中國作爲工業材料、食品和消費品最大市場之一的全球出口商來說是一個重擊。

數據還顯示,7月份的出口同比下滑了14.5%,高於路透社調查預測的12.5%,也比6月份同比下跌的12.4%更嚴重。中國7月份的貿易順差暴跌20.4%,超過了一年前創下的最高記錄,減少至806億美元。出口總額下降至2818億美元,進口下降至2012億美元。

繼亞洲外匯市場上大多數貨幣匯率受中國7月份令人失望的貿易數據影響,8月8日都出現下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三週以來的新低之後,中國週三的價格數據表明中國的經濟復甦在失去動力,令亞洲股市週三承受巨大壓力。

路透社援引香港銀科投資控股的首席經濟學家夏春的分析說,預計中國的通脹緊縮將持續六到十二個月,但不會步日本的後塵,讓價格停滯持續了將近20年。

最近幾個星期,中國政策制定者宣佈提振汽車和家用電器銷售的措施,一些城市也緩解對房地產業的限制,但是許多市場參與人士表示,這顯然不夠,需要更有決定性的刺激措施。

報道援引一位分析師的話說,中國重振消費者支出的計劃繼續充滿不確定性,主要依賴消費者信心反彈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實,但這些措施的細節仍舊很模糊。

在中共決策機構政治局上個月召開商討經濟問題的會議後,投資者一直焦慮地等待政策制定者向經濟注入刺激措施,而股市對缺乏具體的行動仍沒有多少熱情。

報道援引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高級經濟學家Tommy Wu的分析說,市場和商家應當習慣中國政府避免出臺大的刺激措施的「新常態」。中國政府將落實有針對性的刺激,多數政策措施將聚焦供給端。 (轉自美國之音)△

 
分享:
 
人氣:36,74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