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出走 爲誰留下三句話(圖)
 
2021年8月3日發表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
獲得拉馬努金獎的許晨陽(中)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肖辛綜合報導)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一普通家庭,打小就是個特別聰敏的孩子,特別是對數字和圖形,有着某種執著的追求,上學以後,許晨陽的非凡之處很快顯現了出來,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後來更是多次代表四川省,參加奧數比賽,並奪得金牌。 18歲那年,許晨陽便成功入選國家數學集訓隊,次年就進入北大學習,並且只用3年就讀完了本科專業中很難的數學系課程,從北大提前畢業,同時取得了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入學資格,許晨陽如同一個閃耀的新星,冉冉升起。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許晨陽未來絕對一片光明,然而就在許晨陽留學美國期間,和許晨陽一樣同爲中國數學天才的張偉、朱歆文等人,卻都選擇留在美國任教,因此,人們紛紛擔心,許晨陽是否會和他們一樣,選擇留在美國?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許晨陽完成了博士以及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後,便立馬回到了北京大學,並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成爲北大的數學教師,這一年他不過31歲,是一位很年輕的數學學者。 執教的幾年裏,許晨陽一直致力於爲中國培養更多的數學人才,推動中國代數幾何的研究進程,幫助同學進步的同時,許晨陽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在此期間,他先後完成了30篇論文,其中24篇在國際數學雜誌上發表,6篇在四大國際數學期刊上發表。 其中最驚人的,就是他和C. Hacon、J. McKernan兩人合作的一般型空間序對的有界性理論,它的出現,證明了一般型代數簇的自同構羣的有限性,解決了該領域中停滯10多年的難題。 因此,許晨陽拿下了諸如青年科學家獎、青年科技獎、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和國際數學聯盟拉馬努金獎等等含金量十足的獎項,震撼數學界。哪國能擁有這樣的人才,都着實是一大幸事!然而就在大家爲他的成就感到欣慰的時候,2018年,許晨陽向北大辭職,接着便前往美國,成爲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數學系教師,此事一出,瞬間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猜測,他爲何要作出這樣的決定。 許晨陽,這位數學天才在美國學成後迴歸北大,在6年後再次離開,並留下了三句話: 1)學術造假嚴重,造假成本太低。 2)學風浮躁,做學問是爲了發財,爲了出名,甚至爲了升官。 3)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大牛在如何使用經費上花時間,年輕學者在申請經費上花時間,一邊花不完,一邊沒得花。 顯然,這3句話句句切中時弊,也確實都是中共國當前學術界存在的大問題。一個熱愛做學問的人對這些現象深惡痛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許教授說:人生的一半,數學佔了很大比例。對我來說,做數學跟我自己的人生,已經是分不開的事情了。許晨陽曾經坦言,雖然這麼說對他太太不公平,但他最愛的還是數學。 對於這種有成就的數學才子來說,研究經費並不是問題,他對錢財看得不重,北大給他的特殊待遇也令他滿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他下決心再次出走呢? ◎ 教學氛圍相當不理想 國內大學,教學體系自成一套,照本宣科是常規操作。大學生上課很大部份在划水,甚至完全沒有在認真聽課。 一位北大數院的學生曾經說過,當時不知道許教授這麼牛,不然就不玩手機好好聽課了。作爲一個數學系的學生,居然不知道許晨陽教授在數學界的地位,這相當讓人無語。 更爲嚴重的是上課時看手機的不是一個二個學生,而是佔相當的比例。當過老師的一定有這種體會,你在講臺上認真地講課,下面完全不在狀態,這種心情沒有經歷的人難以想像。 在北大,許教授上課同樣遇到這種情況,他在臺上分享他的心得,理解和體會的時候,下面相當一部份同學完全沒有在聽,也就是他們根本沒打算學到什麼真本事,就是在那裏混日子,混文憑。這對於一位渴望把自己的學識全部輸送給學生的天才數學家來說,實在是太失望了。這些混混學生簡直是在侮辱老師的智慧和糟蹋老師的辛苦付出,這不是他期望的教學環境,這裏與美國的名牌大學普林斯頓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 缺乏學術交流環境 許晨陽是一位正常的數學家,但在中共國的北大數學院卻是個異類。他找不到人和他交流學術上的東西。只能獨自思考。他感興趣的是數學,是學術上的東西。很多教授已經成了叫獸和淫亂狂。 大部份人感興趣的是房子車子女人,是升職加薪,是職稱評定,是升官發財。許晨陽幾乎找不到人和他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只能孤軍奮戰。 而在普林斯頓,隨便一個下午茶都能找到人聊聊學術上的話題,很大可能坐你對面的就是諾獎或者菲獎大佬,他們全無架子,也願意和年輕人交流。 這種交流是雙向的,也是互相啓發的過程,就像很多教授在找不到靈感時就去給本科生上課一樣道理,思維的碰撞才是靈感的源泉。 顯然,許晨陽在北大沒有這個環境,事實上國內任何一所高校都沒有這種環境。這就造成他只能單打獨鬥,只能吃老本,這樣下去,用不了多少年,老本就會被吃光。這應該才是他決心出走的根本原因。 許晨陽是個明白人。△

 
分享:
 
人氣:278,13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