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文章: |
古人尊师故事二则(图)
【人民报消息】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尊师才能重教。古人尊师敬师的事迹不胜枚举,以下举两个例子。 子游重师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时孔子为数多达三千人的弟子群中唯一的江南学生。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弘扬道义匡世济人,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即使身处逆境也矢志不渝。子游自幼仰慕圣贤之道,二十二岁时从吴地不远千里前来鲁国拜师,时年六十七岁的孔子高兴地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负师望,学成后南归,「道启东南」,传播中原文化,为江南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贡献。 子游学习勤奋,在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下,首先专心致志地攻读了《诗》、《礼》之学,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对忠、孝、仁、义的理解不断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钻研的同时,躬身力行,在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中都尽力学以致用;遇有疑惑不解时总能勤学多问,学业不断精进。孔子称赞他:「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随孔子去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子游忙问何故,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古时大道昌明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他心中理想社会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话给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子游在鲁国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时刻不忘孔子的教诲,以「仁爱」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爱戴。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武城,听到城中处处有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于是笑着对迎接他的子游说:「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给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应用在实践中。」孔子听了甚为嘉许。子游倡办教育,以乐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称「武城弦歌」,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典范之一。此后,「弦歌之声」在当地久久相传,百姓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孔子还问子游:「你在这里见到什么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走小路快捷方式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称赞澹台灭明公正无私,品行端正,不阿谀上司。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视师志为己志,弘道济世并倡导「礼乐」之风。孔子去世后,子游又与同门仲弓、子夏等一起编定《论语》的初稿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迹。 他后来辞官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教人育才,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他在楚地讲学时,传播道德理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带领随从学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乐──《韶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人们听之皆受到感化。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当地仍然「绕梁三日而不绝」,后人传颂,影响深远。(参考数据:《论语》《礼记》《史记》) 汉明帝敬师 汉光武帝为太子刘庄选老师,想选求一位品德高尚、通晓经籍之人,虎贲中郎将何汤推荐自己的老师桓荣。桓荣常在江淮一带教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 何汤在老师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治学与为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学讲究严谨、认真,而为官却在乎通融、应变,老师有此机遇,当不可太固执了。皇上虽为明君,却也喜欢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师不要对他过于严厉。」桓荣听了不高兴地说:「你为我的学生,难道还不了解为师吗?为师一生治学,最爱君子之道,本无意为官。今见天下大治,天子圣明,这才应召的。你为官不久,竟学会了官场的权术谄媚之道,还以此教我,我真为你感到痛惜啊!」桓荣于是辞官,光武帝不准,和桓荣交谈后,光武帝连连称赞他讲得好。 太子刘庄向桓荣学习《尚书》等,对老师一直很尊敬。九年后,由于桓荣的悉心教导,刘庄成了当时出色的经学家之一。桓荣见太子经学有成,学业精进,喜在心头,却要求辞去太子师傅的职位,几次上疏说:「臣有幸得在帷幄讲经几年,但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现在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通明经义,这真是国家的福佑,天下的幸运。臣理当辞归。」有人劝他不该请辞,且说:「为太子之师,此乃荣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荣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来,你何以轻轻弃之?」桓荣回答说:「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师呢?正因此职荣宠,我才不敢恋据。」 太子刘庄后来即位,为汉明帝。明帝深敬桓荣,「犹尊桓荣以师礼」,尊敬老师一如既往。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请桓荣面向东面而坐,因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此即「西席」的由来,因此后来人们亦将老师尊称为「西席」。 明帝为老师设置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像当年讲学一样,明帝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在老师坐定后,为他设几杖,明帝亲自手捧经书,带着百官及学生侍立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听桓荣讲解经义。在学习中,有人向明帝请教,他总是很谦逊地说:「太师在这里。」 明帝每次去登门探望老师,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辇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闾中人们看到这种情景都肃然起敬。遇到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或亲自到他家问安,进门后,有时拉着老师的手,流下眼泪,安慰老师要静养,争取早日康复,并赐给他床茵、帷帐、衣被等,好久才离开。诸侯、将军、大夫等问病者,不敢乘车到门,皆拜于桓荣床前。桓荣去世时,明帝穿上孝服,亲自临丧送葬。 (参考数据:《后汉书》《资治通鉴》)△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