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歷代明君重天意成盛世(圖)
 
周慧心
 
2015年2月6日發表
 
古人相信上天的憤怒和自己的惡行及道德敗壞是有直接關係的。 每遇到這些極端天象警示時,衆多明君都能夠從中反躬自責,以正缺失。

【人民報消息】「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國古人認爲天高高在上,左右着人世間歷史的興衰和人間的禍福;君王受命於天,如其不能順天意而行,有錯誤和過失,那麼上天就會以怪異天象和天災給予警示和譴責。由此,中國自古以來的明君都非常重視「天意」,如果上天示警,皇帝都要頒佈「罪己詔」向蒼天謝罪。 翻開悠久的中華文明史,我們看到歷朝歷代,信天敬神都是人們精神世界中不可動搖的基石,古人相信,上天的憤怒和自己的惡行及道德敗壞是有直接關係的。地震、洪水、乾旱、蝗災、沙塵暴、酷熱、高寒等天象,都被視作上天對人的警告,每當極端天象和大災降臨,諸多明君都能夠從中反躬自責,以正缺失。 庶徵 上天示人的天象徵兆 《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中記載了周武王請教箕子治國之道時,箕子關於九種治國安邦的天法的敘述。其中,第八種天法是「庶徵」,就是天象徵兆。 箕子說,庶徵就是上天示人的各種天象徵兆,是天帝對我們的君主即天子、皇帝說的語言。這些天象徵兆主要包括下雨、晴朗、暖熱、寒冷和颳風。雨、晴、熱、冷、風這五者齊備,而且都遵循着自然的規律發生的時候,那一定是風調雨順、萬物繁盛。如果其中一種過多,那便是一種兇相;如果其中一種現象太少了,那也是一種兇相。 箕子告訴武王,上天針對人間天子不好的表現所給出的天象是:天子如果狂傲不羈,顛倒黑白,欺壓良善,百姓愁怨,將會有大雨和洪災出現;如果天子違綱悖紀,號令不順,人心虛譁憒亂,刑罰妄加,欺師滅祖,濫殺無辜,則豔陽高照,大旱連年;如果爲官不勤政,爲民無正氣,窮奢極侈,則酷熱不退;如果治國無長策,朝令夕改,民不聊生,就會高寒肆虐;如果君臣正邪不分,昏聵淫亂,就會狂風不止,沙塵暴頻仍。 大雨不停 兩國君王自責 《韓詩外傳》第三卷有記載,宋國發大水,處於上游的魯國派人慰問說:天下大雨不停,災害很深重,連累到你們的地方,影響了你們的民生,君王派我來慰問。宋國國君說:多是我的不仁德緣故,沒有做好齋戒祭祀,使用民力不符合時間、輕重。是蒼天給我的懲罰,又造成你們君王的擔憂,真是慚愧而不敢接受。 孔子聽到後說:宋國做得很好,會沒事了。弟子問:爲什麼?孔子說:以前桀、紂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他們很快就滅亡了。成湯、文王知道自己的不足並能改過,就興旺發達了。錯了能改,就不算過錯了。 宋國人聽了之後,於是早起晚睡、非常努力。三年後,年景豐收,政治平和。 成湯知錯而改 孔子提到的成湯知錯而改的故事則是這樣的: 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爲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於是成湯沐浴齋戒,把自己當作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 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我如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有罪,罪在我一人身上。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裏便下起了大雨。這裏可見一個君王的擔當,難怪成湯能開創商朝。 漢文帝爲日食下罪己詔 漢文帝二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發生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發生日食。文帝爲此下了「罪己詔」,其中寫道:「我聽說天生萬民,爲他們設置君主,來撫育治理他們。如果君主不賢德,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顯示災異現象,告誡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上天的譴責在天象上表現災異現象,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呢!我能夠事奉宗廟,以這微小之軀依託於萬民和諸侯之上,天下的治與亂,責任在我一個人,你們衆位執掌國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對下不能很好的治理撫育百姓,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致發生日食,我的無德實在太嚴重了。接到詔令後,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進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唐太宗因彗星納諫言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僅下令開倉濟民,而且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 他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八月二十三日,南方上空一顆彗星劃破天空,長六丈,經百餘日才消失。彗星在古代被視爲不祥之物,太宗詢問大臣:「我的品德不夠端正,施政有所偏差,才導致彗星出現,衆位愛卿認爲如何?」 大臣虞世南迴答道:「從前,齊景公見到彗星,大爲憂懼,立刻修養文德,十六天後彗星就消失了。皇上只要別因爲功高而驕矜,不要認爲天下太平久了而驕逸,只要您能夠做到始終如一,就不必擔心彗星的出現。」 太宗深表贊同,說道:「秦始皇平定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但是,因爲驕傲而又貪圖安逸,導致國家迅速敗亡。感謝上蒼對我和大唐的警示,我承認自己有自滿驕矜的心,是我的過錯!」 康熙皇帝因地震反躬自責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的大地震,對於正忙於平定三藩叛亂的康熙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警策。他趕緊「詔發內幣十萬賑恤」,接着又告預羣臣:「聯躬不攜, 政治末協,致茲地震示警。」 康熙帝的態度是真誠的,他找出官吏的六項「弊端」,認爲這就是「召災之由」,並指令九卿詳議,由吏部立法嚴禁,務期盡除積弊。 康熙皇帝指出:「有一於此,皆是致災。」八月,九卿議覆:「領兵諸王將軍借通賤爲名,將良民廬舍燒燬,擄掠子女搶奪財物者,領兵將軍等革職,諸王貝勒等交宗人府從重治罪。其擄掠人口,仍給本家。」以福建地區爲例,清軍在征討三藩的戰爭中,撤軍時「驅擄男婦兩萬餘人」,福建總督姚啓聖悉令贖還爲民。此外,江西、浙江被贖免的俘奴都有數萬人。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從上述幾位君王仁德治理天下而達致盛世的例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爲君者若想安邦定國,必須先存百姓、施仁政。知其理,才會得到上天的垂愛,才會使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久安並且文化昌盛。△

 
分享:
 
人氣:25,05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