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林靜報導)在 2025 年 9 月 3 日北京舉行的閱兵中,中共央視直播意外捕捉到習近平與普京圍繞器官移植的對話。這次閱兵通過央視直播向全球傳播,觀看人次達 19 億,電視觀眾達 4 億。社會各界線上迅速傳發、討論,熱度爆棚。由此引發了一個驚人的驗證:與活摘器官、人口失蹤及腦死亡不謀而合。 這段對話被 CCTV 提供給海外媒體的公共轉播信號捕捉,在全球範圍引發廣泛關注。 衛報報導,普京通過翻譯表達(中文口譯): 「生物技術持續發展。人類器官可以不斷移植,越活越年輕,甚至可以實現永生。」習近平回應: 「有人預測,本世紀人類可能能活到150歲。」 路透社的報導則指出了另一個細節: 「當習近平開始講話時,視頻切換到了天安門廣場的廣角鏡頭,音訊也隨之消失。」 之後,僅在鏡頭切換後,習近平的聲音依然被捕捉到,說出了那句回應:「有人預測,本世紀人類可能能活到150歲。」 此事還得到了普京的事後證實:普京在記者會上確認這段對話真實發生,他表示現代醫療手段(如器官替換手術)為人類延長活躍壽命提供了希望。 鏡頭是常規切換還是應急處理 有分析認為,官方閱兵直播往往設定「特寫—廣角」的切換流程:通常當領導人行進至重要節點(如城樓、檢閱台),會切換為廣角鏡頭以展示全貌。這可能是正常安排。 也有分析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在俄烏戰爭、美中關稅及中台關係這個大背景下,閱兵是中共有意展示給世界「實力」及中共領導人的「正面形像」,不會在普京講話時給鏡頭,而習近平講話時切走鏡頭。 《路透社》支持這種分析,明確指出:「當習近平開始講話時,視頻切換到了天安門廣場遠景,音訊隨之消失。」 這樣的同步處理,符合「遮蔽重點談話」的畫面整理邏輯,但聲音照常被熱麥錄入。半小時後,三人又重新出現在畫面中,仿佛這段對話從未發生。國內社交媒體對「150歲」相關話題迅速封鎖,更加強化了「傳播後補救」的跡象。 《衛報》報導:這是一段極不尋常的「私密對話」,被「熱麥」 捕捉,引發國際媒體爭議;中國社交平臺「預約:150歲」的關鍵字搜索量激增超過 9,600%;相關內容隨後被遮罩;該對話片段由路透社等媒體編輯傳播,但後因 CCTV 要求撤回。 《太陽報》指出,中國官方隨即展開大規模後續管控,如要求媒體刪除相關片段,並從國際媒體管道撤下該畫面,這顯現出「爭議內容曝光後迅速管控」的刻意操作。 不過,《印度時報》引述了一些網友的不同認識:「這是一次蓄意的熱麥。普京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是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互相嘲諷的方式。」另有用戶補充:「這不僅僅是熱麥,他們周邊有媒體,不是不知道,還特意讓全世界聽到,這是為啥?」反映對話極可能不是意外曝光,而是普京有意讓習近平說出真相。 類似「熱麥」事件在國際上也時有發生。 2022年,俄羅斯防務專家在直播中不慎說「大家都知道這些無人機來自伊朗」,而當局尚未公開承認。且傳出後迅速刪除了相關片段。 2012年,AP新聞也曾報導奧巴馬與梅德韋傑夫的「更多靈活性」對話。當時,奧巴馬與俄羅斯梅德韋傑夫交談未意識麥克風開啟,說他在連任後會對「導彈防禦」問題更靈活。結果引發對美俄關係密謀的猜測與爭議。 這些例子表明,即使在公開儀式中「攝影指導」嚴格,私聊仍可能通過熱麥被記錄,導致傳播失控。 什麼是「熱麥」(Hot Mic)?它指的是仍線上狀態的麥克風,即使主講人未意識到仍在錄音。通常直播活動中會使用無線麥克(hot mic)以持續捕捉對話,無論畫面是否顯示。在直播中,「熱麥」極容易無意捕捉到尚未「授權」播出的言論,一旦音訊和畫面失步,就容易導致資訊洩露。 也有媒體對此有不同角度的報導。 《太陽報》將該「熱麥瞬間」描述為「血淋淋的時刻」,凸顯對生命延續的討論出現在精心編排的儀式中顯得極不尋常。 《獨立報》評論專欄指出這段對話雖荒誕,卻符合邏輯:權力者對永生的渴望從未令人意外,也成為西方話語中對其統治質疑的新材料。 《澳大利亞人報》表示,科學家對此高度懷疑,認為器官不斷替換實現延壽的想法醫學上不現實,存在器官排斥、慢性炎症、免疫抑制等嚴重風險。批評普京的說法是「極端扭曲」。 分析指出,「不現實」的說法,是基於正常人的思維而作出的推理。但對於習近平來說,則是另外一種情況。 有醫生專家對此進行了「科普」:器官移植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器官匹配,匹配的關鍵是基因位點匹配,即供體與受體的人類白細胞抗原有多少個基因位點能相匹配。移植中的「完美匹配」,通常指高解析度下,供體與受體所有關鍵HLA位點完全一致。這非常罕見,在無關人群即無血緣關係的供體與受體之間,概率小於千分之一。但是,習近平擁有一個理論上人口規模超十億的供體庫,也擁有隨時綁架任何一個基因位點與他的「貴賓」完美匹配的大活人,摘取其器官進行手術的特權和相應的血腥產業鏈。 《克裡斯·史密斯》官網佐證了這個分析:共和黨眾議員 Chris Smith 指出,這段對話再次提醒美國需加快通過禁止赴華器官旅遊等相關立法。眾議院議長 Mike Johnson 表示,若領導人公開討論此類話題,證明其對器官摘取等問題的態度值得警惕,並推動相關法案優先審議。 《紐約郵報》特別提到,鑒於中國長期被指控強摘器官,這種談話引發對「道德與人權風險」強烈擔憂。 歐洲議會與經濟社會委員會雖然沒有針對這段對話的專門回應,但相關國家和機構已多次通過決議,譴責中國存在的強摘器官問題,呼籲制止迫害宗教良心犯行為,確保器官移植倫理。 相關指證已經多次被證實。 加拿大前議員 David Kilgour 與人權律師 David Matas 的獨立調查指出,2000–2005 年期間中國約有 41,500 例器官移植來源不明,極有可能來自被迫活摘的法輪功學員。報告基於短等待時間、器官供應鏈、網站廣告、「隨時可移植」等「間接證據」推斷得出結論。 由英國主導的獨立法庭裁定:「迫害行動是真實存在的」,結論認為中共對法輪功與維吾爾等良心犯進行活體器官摘取,構成當代最嚴重的反人類罪行之一,尚無證據表明已停止此做法。 《外交家》新聞還報導了Cheng Pei Ming 生存者證言,他是首位公開發表的活摘器官倖存者,曾被囚禁並遭活體器官摘取:左半肺和部分肝臟被非法移除。現移居美國並曾在公開場合指控自己遭中共迫害,並揭露活摘體系的真實存在。 《澳洲醫學雜誌》則專文報導 Cheng Pei Ming 的倖存者身份與證言。 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特別程式專員對針對法輪功、維吾爾人等少數群體的「器官摘取」表示「極度震驚」,並呼籲中國允許獨立監督與透明調查。 美國國會多次舉行聽證會(2022、2024 年),國會議員提出多項法案,包括《Stop Forced Organ Harvesting Act(2025)》與《BLOCK Act》,以制止赴華器官移植旅遊及對不合法器官來源進行資金制裁。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指出,在缺乏成熟的自願捐贈系統背景下,中國器官移植激增,並質疑其供體來源是否合法透明,一個外部監督機制尚未建立。 《衛報》認為,活摘行為仍在持續發生,主要目標包括法輪功人士。 China Tribunal(中國法庭)裁定,中國存在以法輪功學員為主要器官來源的大規模強摘行為,構成「反人類罪」。 在此背景下,2024 年中國宣佈推行《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條例》,符合 WHO 倫理原則。但批評者指出,制度設計難遏制強摘行為,並缺乏透明與獨立監督機制,只為掩蓋中共活摘器官的罪行。 醫生專家的「科普」中還有一個疑問,就是中國的法輪功學員只有一億,哪來的這麼多活體器官庫?為此,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另外兩個現象。 人口失蹤案 燕燕失蹤案 騰訊新聞報導,2011年1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康金鎮,失蹤女孩化名「燕燕」(10歲),在自家樓道內失蹤,13年後嫌疑人落網,在未找到遺體情況下以強姦罪移送起訴。 胡鑫宇案件 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致遠中學高一學生胡鑫宇失蹤;2023年1月28日在金雞山竹林發現遺體;2月2日官方發佈自縊認定。但疑點重重,官方無法自圓其說。 章子欣遇害案 — 女童失蹤引起社會震動 2019年7月4日,浙江省淳安縣至象山縣松蘭山景區,小學二年級學生章子欣(9歲)離家出走;7月13日在海域發現遺體;7月14日公佈調查結果。兩名租客梁鄧華、謝豔芳為行為可疑者,最終兩人被發現死於自殺。案中多處案件細節引發輿論質疑。 江大學生張鈺臻失蹤事件 2025年3月15日下午5點,湖北大學陽邏校區,19歲女學生張鈺臻離校後失聯。3月21日,她的遺體在校外水域被撈起,警方口頭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有媒體人認為此案疑點重重,反映了對失蹤處理過程和真相公開的擔憂。 「團圓系統」與《中國尋親網》 中共官方平臺報導,為提高兒童失蹤識別與找回率,公安部於2016年啟動「團圓系統」,截至2021年找回率達到98.1%。 《看中國》報導了《中國尋親網》被關閉的事件。 《中國尋親網》成立於 2000年,是國內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民間公益性尋親門戶之一。專注于發佈全國失蹤人員的資訊,支援離家出走、走失迷路、拐賣失散、兩岸尋親等多種族群。網站平臺依託志願者運維,公益性質,無營利目的,長期服務於尋親家庭。2025年5月1日起,該平臺宣佈停止發佈新的尋親資訊,但仍允許對原有資訊進行修改。 《中國報》報導:2025年7月15日,平臺正式關閉伺服器並註銷主體,運營完全結束。 官方僅以「股東大會決議」為關閉理由,聲明簡短未說明具體原因。 平臺創始人沈先生強調,網站運營成本極低,長期由志願者維護,無商業營收,關閉並非因盈利問題。 網友紛紛表達失望與惋惜,稱這是許多家庭尋找親人的唯一希望:「細思極恐」、「背後水很深」;「尋親閘道掉了,像是關掉了他們最後的聲音」; 《看中國》指出:「他們可能怕這些資訊會揭示某些不願被看見的真實。」 腦死亡 武漢同濟醫院「腦死亡+器官捐獻」糾紛案 2022 年 5月31日,湖北武漢同濟醫院。患者「杜某」(化名),28 歲,因腦損傷入院;其母親持續發聲質疑該院醫生「未執行腦死亡判定程式」,即以主觀口頭「腦死亡」判斷開始器官捐獻程式。 [財新報導]詳述了整個醫療過程爭議及制度短板。 一項涵蓋 44 家醫院、550 例腦死亡判定的研究表明,73% 案例依據正式程式進行腦死亡測試。但也存在大量文章宣稱「腦死亡」卻缺乏正式判定,甚至器官獲取時無維持呼吸機支持,暗含濫用風險。 美國《移植學雜誌》發表研究指出1980–2015年間,中國多篇醫學論文描述先進行器官摘取,後進行腦死亡判定,這種「先取器官再判斷」的操作違反基本醫學倫理,被指器官獲取優先於生命判斷。 (人民報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