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譚(248)二十兩銀子賣了解元
劉曉
【人民報消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浙江嘉興有位叫張書未的先生,曾經在嘉慶三年中了解元。清朝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第一名就是「解元」,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那「狀元」就是殿試的第一名。如果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中了第一名,就稱為「三元及第」。歷史上能「三元及第」的讀書人非常少。
有趣的是,張書未的兒子張稚春也是解元,但他原本是沒有這個解元命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稚春在還是廩生(註:秀才中的最高等級)時,與同鄉的秀才陸某是好友,兩人都以擅長寫文章而聞名鄉裡。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鄉試開考前一個月,張稚春與陸某相攜去茶肆鬥茶。兩人正玩樂間,稚春看見一個人踉踉蹌蹌跑了過來,原來是自家的一個佃戶,便問他為何如此慌張。
佃戶說他的父親因為欠了官銀,現在被羈押在縣衙裡 ,他經多方借貸,並且賣了家中值錢的東西,才湊夠了二十一兩銀子,正準備去縣衙償還欠款,贖回父親,他手巾包的就是這筆銀子。稚春便讓他坐下來喝口茶,佃農坐下聊了好一會兒才離去,不想竟將銀子遺忘在椅子上,陸某偷偷藏了起來,但稚春沒有看見。
不久,佃農返回來尋銀子,卻怎麼也找不到,神色十分悽慘,陸某也不承認是自己拿了。佃農遂向茶肆中的夥計索要,夥計說「門口已經張貼了『錢物自管,謹防扒手』字條」,所以他們沒有責任。佃農非常絕望,嚎啕大哭起來。
稚春十分不忍,說道:「這是個要緊事,該怎麼辦呢?我暫且隨我回家,再慢慢想辦法。」稚春帶著佃農回到家中,請他吃飯外,還借給他二十兩銀子,讓他先去縣衙救父,自己則再試探試探陸某。因為他自己也懷疑是陸某藏了起來,只是當時見陸某不承認,就不好說出懷疑。
第二天,稚春來到陸家,婉言詢問,陸某仍信誓旦旦堅稱沒拿,稚春只得作罷。
頭天晚上,陸父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穿著紅衣的神明呵斥道:「你的兒子今科本應該中解元,但他已經以二十元的價格賣給張某了。」
陸父醒來後十分疑惑,想叫兒子過來告訴他夢中之事。當他走到廳堂時,正聽見稚春和兒子談論茶肆失銀之事,便暫時將夢中之事咽下,而是責備兒子說:「你如果真的撿到了銀子,不妨交出,權當是一次惡作劇。張兄是你的至交好友,一定不會抓住你的短處不放的。」但兒子依舊堅決不肯承認。
等稚春走後,陸父將夢中之事告訴了兒子,並語氣嚴厲的說道:「看考試後發榜情況再說。如果你們兩人都名落孫山,我不責怪你;如果你沒有考中,而稚春考中,我絕對饒不了你。」陸某心生悔意,但仍覺得夢中之事是虛妄的,所以最終還是沒有吐露實情。
等考試結果公布那天,張稚春果然中了解元,而陸某則落榜。陸父非常生氣,想要嚴厲懲罰兒子,但被眾人阻止。據說陸某後來一直到老都只是秀才。 △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