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谭(254)「淡墨状元」背后的一桩公案
刘晓
【人民报消息】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一千多年才出了七百多位状元,可想而知这状元的含金量有多高,而每一位状元的背后,都有著值得书写的故事。今天就说说清朝的「淡墨状元」的故事。
来自浙江湖州的王以衔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点中状元,后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他曾三次参与顺天乡试组织工作,一典江西省试,一督江苏学政,以文章取士,深得学子敬爱和嘉庆皇帝的器重。
关于王以衔被钦点为状元,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王以衔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以铻,在还是秀才时,就在学校都颇有才名,并受到时任浙江学政窦光鼐的赏识,时人称之为「二王」。
两人在乡试中举后,一同参加了乾隆六十年的会试。恰好窦光鼐是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民之所好,好之」。这句话出自《大学》,窦光鼐在担任浙江学政时,曾到湖州的学校讲书,就讲到这一节,并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机缘巧合,全场只有「二王」的见解与窦光鼐的相契合。等到揭榜后,王以铻考中会元,王以衔则是第二名。落榜者大为不满,议论纷纷,怀疑「二王」有作弊的嫌疑。
当时的中堂和绅,向来因为性情刚直不依附他的窦光鼐而恼火,一直想找机会陷害他。听说这件事后,和绅大喜过望,就奏报给了乾隆帝,并抓住王以衔兄弟俩在会试卷上皆写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断定窦光鼐在考前与王以衔兄弟通了关节。
乾隆帝觉得和珅说得有理,就派大臣对兄弟俩的试卷进行复审,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觉得王以铻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便取消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让他回乡读书。王以衔则由第二降至第四,窦光鼐及两名副主考也被降职。
在随后的殿试中,王以衔想到恩师被贬,弟弟被驱逐而郁郁不得志,心中也是不满,因此用淡墨草草书写试卷,对于功名也不再奢望。
世间之事就是这么巧。和绅家有一位聘请的私塾老师,也在当年考中了进士。和绅叮嘱他道:「近来试卷都推崇使用浓墨,你在殿试时,不要用浓墨,这样可以与其它试卷区分,容易辨识,或者可以考中状元。」
等和绅看到王以衔的淡墨试卷后,误以为是和府聘请的老师,必定不是别人,就将此排在第一名。之后前十名的卷子进呈乾隆帝御览,以排出名次。
等拆开弥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衔。乾隆帝看见其卷面用淡墨书写,不同于他人,便有些怀疑,便问是谁定的。和绅只好承认是自己定的。乾隆帝于是问道:「这也难道是窦光鼐所为?」和珅不敢应答。
乾隆帝叹道:「如此看来,王氏兄弟在会试中联名一二,实属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测知,既已拆封,岂能再换?」于是钦点王以衔为状元,窦光鼐冤案大白,外界的非议也得以平息。王以铻后来被恩准补考嘉庆六年(1801)殿试,由进士步入仕途。王以衔也因此被称为「淡墨状元」。
另据地方志记载,王以衔性格宽厚,为人和蔼,处处与人为善,从不背后谈论别人是非。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内侍工役,无一不称他是颇具君子风范的长者。
嘉庆十八年(1813)的一天,他为母亲守孝期满,回京城复任二品礼部右侍郎,途经淮河,有一艘运官粮的大船,争抢航道,船上的篙手不小心,将锐利的篙尖括伤王以衔的手腕。篙手见到这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官员手上鲜血直滴,吓得不知所措。王以衔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好言相慰:「失手误伤,无甚大碍,不必惊慌,只管撑船。」篙手感动得连连跪拜,王以衔连忙躬身制止,众人啧啧赞叹,无不钦佩他的雅量。 △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