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從經濟鬥爭到政治鬥爭 從局部對抗到遍地烽火(圖)
 
顏純鉤
 
2024年9月6日發表
 
路虎女王慧 ( 網路圖片)
【人民報消息】近日大陸發生兩個社會事件,顯示民眾反抗中共的鬥爭,正在發生一些本質性的變化。 一件是青島路虎女打人事件,事後路虎女只被行政拘留十天,罰款一千元,但社會輿論大譁,全國退伍軍人紛紛前往青島聲援受害者,執筆時傳來消息稱,青島已實施戒嚴。 另一件事未引起廣泛注意,便是8月30日下午,山西空港區大馬鄉任澤村,兩名大學女生在村內散發傳單,呼籲村民抵制不合理拆遷,被村委會人員扣押並報警。村民聞訊包圍了村委和警察,一度發生衝突。次日凌晨,警察被迫釋放兩名女生。 前面一件事意味著,一個局部、短暫、不起眼的社會事件,有可能釀成全國範圍的大事變。後一件事意味著,中國知識精英階層,開始尋求與底層工農大眾建立同盟關係的路徑。 多年以來,中國民間的抗爭,都是分散的個別發生,沒有機會得到廣泛社會響應,各自為政,易起易落。有的被金錢擺平,和平散夥,有的被武力鎮壓,消濔於無形。多年前廣東烏坎的農民抗爭,一度有聲有色,但可惜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最終被政府敉平,當年主其事的汕尾市委書記鄭雁雄,今日是香港中聯辦主任。 一向以來,民間抗爭起因多為經濟利益,牽涉的人數不多,事件規模有限,中共多年維穩,積累了一套處理社會危機的手段,文有文做,武有武做,惡性事故都在短時間內處理,不使事態惡化擴大。所謂維穩,便是政府有控制局勢的能力,有錢有武器,不怕少數百姓作反。 中國底層百姓對自己的處境認識膚淺,他們反對貪官,卻相信清官,反對地方官,卻相信中央,他們的認識水平,從來沒有到達質疑體制的那種高度,因此凡事只問利益,不問理念,這也是社會反抗運動不能發酵的基本原因。 今次兩個事件,性質卻開始發生變化。退伍軍人遭辱罵毆打,並不涉及金錢利益,而是路虎女之狂妄兇惡,踐踏了普遍的公義,而她被輕易放過,也顯示背後的政治勢力來頭不小。全國退伍軍人為此而集結,大連有二十一輛大巴滿載退伍兵前往青島聲援,他們不但不會有任何經濟利益,甚至要自費負擔交通食宿,目的只有一個,便是為自己的同袍討回公道。 一是規模相當大,還在擴大當中;二是鬥爭目標指向路虎女背後的政商黑勢力;三是作為退伍軍人,他們比一般平頭百姓更有底氣,政府對他們也要忌憚幾分,因退伍兵鬧事存在重大隱患,以至中共要專門成立一個退伍軍人部來處理;四是退伍軍人已有過數次抗爭事件,但都為自身利益,此次涉及政治訴求,後果可大可小。這件事如何收場,還要繼續觀察,經濟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是足以動搖中共體制的一個新苗頭。 第二個事件也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往常的民間抗爭,都在工廠農村發生的多,城市市民也有,但也大多發生在底層。某個地方發生不公平的事件,涉及的利益方聚眾喧嚷,靜坐示威,有的甚至下硊求情,這都是習慣性動作。 通常的情況是,抗議的人自去抗議,未涉利益損害的則袖手旁觀,看它起事,看它散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從未發生過大學生主動走到農村,去發動農民作集體抗爭的事情。 本來,農村拆遷與大學生沒有利害交集,他們犯不著去擔一份風險,暴露自己的政治面目,以至影響自己的前途。但這一次,兩個女大學生卻不辭勞苦,不避風險,直接走到底層,參與和組織農民的抗爭,這便是事件性質起了深刻變化的跡象。 中國知識精英的政治抗爭由來以久,從八九六四的大學生,到一大批公共知識份子被打壓,到維權律師被團滅,再到彭載舟的登高一呼,白紙運動的勇敢呼喚,中國知識精英從未停止為自由民主的「鼓與呼」,但是迄今為止,知識精英的抗爭,與基層還是離行離列。 基層民眾的抗爭呈現分散、短期、易起易落、缺乏組織的特點,工農大眾對政治缺乏深刻認識,他們的目光比較短淺,看不到體制的弊病正是剝奪他們生存機會的底因,在這種認識水平上的抗爭,永遠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知識份子的長處恰恰在他們的政治見識,他們的思想、眼光、論述能力和組織能力,都可以補工農大眾的不足。工農人數眾多,知識精英有歷史見識,雙方互補之下,抗爭可以更大更持久更深化,這是未來值得我們留意的新動向。 以上兩個事件都顯示大陸反共浪潮正在走向一個新階段。政治的事始終離不開一個「勢」字,正邪是理念之爭,成敗是力量對比,勝負取決於力量對比的變化,取決於勢。今日之勢非昔日可比,看未來趨勢的轉化,須從這一類新苗頭處去思考。 (轉自作者臉書)
 
分享:
 
人氣:6,39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中共商務部部長要說服歐盟改變關稅立場的希望渺茫 | #人民報
中共商務部部長要說服歐盟改變關稅立場的希望渺茫 | #人民報
中共打壓下 中國金融業敗象頻現| #人民報
中共打壓下 中國金融業敗象頻現| #人民報
習近平病後遭重大挫敗| #人民報
習近平病後遭重大挫敗| #人民報
北京現狀觸目驚心 蕭條到處可見| #人民報
北京現狀觸目驚心 蕭條到處可見| #人民報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