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中国内需不振且通货紧缩压力加剧,一直是官方避谈的敏感话题,但本月初,人行前行长易纲公开示警后,不少专家学者也跟进,力促积极应对。对此,部分财经博主乐见官方或将「放大招」出台刺激新政,但分析人士说,官方打击通缩的势头仍不明朗。 据美国之音报导,为期三天的中秋连假星期二(9月17日)划下句点,对中国许多交通及文旅业者而言,今年的中秋商机令人摇头。 中秋应景商品「量升价跌」 官媒央视报导,据中共文旅部9月10日引述携程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在中秋连假期间的单程含税机票均价为人民币770元,较去年中秋节和国庆前三日的价格下跌了四分之一。 另据「去哪儿大数据」平台的统计亦显示,中秋连假期间,前百大酒店中,有三成酒店的预定房价与淡季的价位相当,未见涨幅空间;包括最具指标性的月饼销售也严重下滑,据中国消费品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前夕,主要门市的月饼类产品销售额近乎腰斩,比去年下滑四成五,且连续第二年下降。 中国财经网站《华尔街见闻》也引述华泰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受到中国境内需求偏弱和库存偏高等影响,今年连假期间,「中秋四件套」:红酒、月饼、茶叶和大闸蟹皆量升价跌,市价同比走跌超过10%。 对此景气低迷景象,杭州微博网民「张先生的小号手」发文感叹:「现在老百姓连月饼都吃不起了。」 另一名浙江微博网民「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小狗狗」也语带无奈写道:「这一年光看大家关店倒闭了」。 中共公布8月经济数据 学者:验证通缩趋势 中国经济复苏力道乏力下,中秋连假消费低于预期,再次验证中共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严峻。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连续四个月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较7月滑落0.6个百分点。 该局数据还显示,中国房市持续低迷,今年1-8月的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额近6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3.6%、房屋新开工面积也同比下降22.5%。 中国学者和网路舆情显然比较悲观。 易纲吁「重点抵抗通缩压力」 多名学者跟进 其中,最重磅的警告来自人行前行长易纲,他9月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倡言,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抗通缩压力上」,他强调,中国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尽管外资金融界多热议中国已陷入螺旋式的通缩,但中共官方的态度始终讳莫如深,境内主流经济学界也少见有人公开讨论,因此,易纲此番发言被视为中国的通缩问题「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 而易纲开出第一炮后,多位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也纷纷发出警语。 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星期二发布「专家教你应对通缩」的短视频,其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也录影直言,对多数人而言,应对通缩的核心词即「更务实一点」。 他给中国民众的建言是:尽量不要失业、失业之后尽量找工作、能不花的钱尽量少花、及「不要把时代的红利当作自己的本事」。 中国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9月初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4」节目上也说,中国宏观经济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异常的储蓄增长」,导致内部有效需求不足。 房产跌价导致消费降级「螺旋式」恶性循环 付鹏说,中国人昔日「消费升级」的底气大多来自房地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而非工资增长,但近年随著房价走跌、财富缩水后,民众消费自然随之降级,这是中国经济最危险的信号。 他说,中国民众消费降级导致企业端的投资回报越来越低,陷入「内卷」式的盲目竞争,而很多企业为了美化财报,选择裁员来「降本增效」,这又陷工薪阶级于绝境,因为失业和房屋贬值的双重打击让居民消费继续收缩,形成难以打破的「螺旋式」恶性循环。 付鹏表示,无论是中国擅长的「大量生产」,或外界寄望美国降息带动的资本流动利好,都解决不了中国当前有效内需不足的问题。 他说,中国经济前景不佳,再加上,欧美国家加速与中国脱钩,中国市场已经「不随著全球共振」,因此,就算美国资金再活络,流向中国的概率也不高。 付鹏长达22分钟的完整演说,经抖音流传,已吸引到数百人点赞和转发。 在中国学者专家的大声疾呼下,中国通缩危机从原本的「不好说的秘密」,瞬时变成网路显学,无论抖音或小红书等社媒,开始出现大量解说通缩知识的视频。 抖音推荐的搜寻记录也显示,「中共官方承认通缩」、「百姓抗通缩最好方法」及「通缩会带来的后果」等关键词条,都受到网民高度关注。 不过,几位分析人士告诉美国之音,他们并不乐观。 在台北的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表示,早在两三年前,中国出现货币供给量呈双位数增长、物价却未跟著走涨的情势时,外界即已关切中国的通缩风险。过去一年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每个月的年增率都低于1%,摆明了中国确实垄罩在通缩阴霾之下。 基本开支不减反增 基层民众陷「滞胀」困境 虽然房屋和汽车等大宗商品在中国都出现降价以求的态势,但民生物资自7月起却出现涨幅,包括因物美价廉而被戏称为「穷鬼三件套」的可乐、方便面跟榨菜等庶民美食竟先后涨价。 对此,王国臣说,基础民生消费品的价格不降反升,反映中国所面临的「停滞性通胀」现象,是现在最让基层百姓有感的困境。 他说,究其原因之一,和许多民众「消费降级」,改买便宜商品有关,因市场需求走升自然推升价格。另外,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新增各种罚款跟公共服务费用等也变相提高商品制造和运输成本,企业自然会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王国臣告诉美国之音:「扣除掉罚款以外,很大宗是来自于公共设施的价格上涨,比如说,水电、公交车,这可能是推动基本物价上涨的原因。另一个,因为大家没有钱去消费高档(餐厅),然后都去消费低档的必需品,价格就会上涨。」 中国债务地雷难解 在美国波士顿的时事评论员王剑也说,中国房价暴跌,让民众不敢再贷款买房,甚至急著提前还贷,是此波通缩背后最大的肇因。 王剑说,中共当前的通缩危机与日本在90年代的情形非常类似,唯一差异是,中国的债务问题比日本更严重。 中共国务院9月10日首次披露数据显示,中共政府的法定债务于2023年底已超过70万亿元,债务率逾100%,远高于60%的警戒线。 王剑分析,一般中国民众的财务压力更大,因为很多家庭都靠夫妻两人和双方父母、共六个人的收入在凑钱买房,一旦房价走跌,全家的消费力将受重创。 王剑告诉美国之音:「日本政府当年是有负债,但是跟中国现在的负债情况没办法比,个人也好,企业、政府也好,中国的(债务)杠杆率超出了人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