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思想未統一致延遲? 三中全會終於宣布7月15日召開
2024年6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中決議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文章指出,這次會議是「征求意見充分發揚中共黨內民主、集思廣益,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決定稿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決定稿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會議還強調要貫徹幾項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按照中共慣例,每5年一屆的黨代會期間通常會召開7次中全會,其中除了二中全會是在「兩會」換屆前召開之外,其他中全會都在每年9月至11月召開。三中全會被認為是定調中國經濟發展路線的重要會議,從去年底一路延宕至今,推遲的理由眾說紛紜,此前有媒體推測,與中國前外長秦剛和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分別在去年7月和10月間落馬有關。
三中全會推遲 陳破空:中央與地方未統一思想
在本臺「亞洲很想聊」節目中,時事評論人士陳破空分析,三中全會在改革開放時代,一直被定義為談改革、談經濟的會議。為何會被推遲,去年底曾傳出,三中全會原本預計在10月或11月召開,當時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下令,要求省部級以下的官員搜查民情,但反映出來的意見,與習近平主導的三中全會的議程完全相反。正如同20大前後,習近平要求中辦主任丁薛祥讓清華大學專家組研討,中國未來經濟前途要與歐美還是俄羅斯在一起,然而,專家組與歐美保持關系的結論,讓習近平大為光火,怒批「一派胡言」。
「同樣在去年底,習近平要推遲開三中全會,他要把所謂統一思想,統一到他的思想與想法。習的想法一般都是偏左的,不管說要改革開放、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都是要以他為核心,兩個確立、兩個維護,他才肯幹,」陳破空做上述分析。
「習近平偏左、地方偏右,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博弈會進行」,陳破空進一步指出,這次還出現中辦和中紀委都在發通知,也就是在三中全會前,從4月到6月以三個月時間,要求黨員幹部官員搞學習、搞黨紀教育,就是為了在三中全會前統一思想,絕對不能夠妄議中央。「可以看出三中全會召開氣氛很緊張,有可能習近平的各種意誌,強摘的瓜不甜,搞得大家很不開心,仍然是矛盾重重問題。」
李強稱中國經濟「不能下猛藥」 新華社未提
三中全會召開前,發生一起不尋常事件。李強6月25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針對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關於中國如何面對消費不振、人口老齡化等經濟挑戰的問題。
李強借著中醫的固本培元理念指出:「經過疫情幾年的沖擊,經濟就像一個人大病初愈,按照中醫理論,這個時候是不能『下猛藥』的,應該精準調理、慢慢調理,使它的基礎逐步得到恢復。」
然而,在新華社報道中,李強的回應只留下:「我們註重固本培元,增強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打好政策『組合拳』…」關於「不能下猛藥」的相關談話,消失在通稿中。
外商在中國投資衰退近三成
中國營商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也反映在外資直接投資數字下滑。據中國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125.1億元,同比下降28.2%。不但是連續第12個月下跌,而且跌幅還大於今年首四個月的27.9%。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在「亞洲很想聊」節目中分析,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的問題。首先,中國傳統工業再起,加上消費不振,外商在中國內需市場的競爭相當激烈。
此外,習近平近年力推高科技產業產業鏈,要求許多軍工企業參與,還實施所謂的「鏈長製」,由省委書記當鏈長,國有企業當鏈主,把資通訊相關的產業鏈,包括衛星廠商、外商都包含進來。此外,去年通過的國家安全法也讓外資相當擔憂。
「我們的觀察連續兩年,外商進出口占全中國進出口的比例都在衰退。所以外商在中國的重要性是越來越低。因為他們現在做的產業,與中國大陸的產業逐漸脫鉤,所謂的新三樣,外資加入到產業鏈並不多,」他說。
王國臣提醒,未來外商的在中國重要性下降後,對於中國的技術進步與就業都會造成傷害,同時稅收也直接受到影響。中國財政部近日公布,中共政府今年前5月財政收入下降2.8%,其中稅收收入年減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