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水電燃氣費漲價「人造通脹」是主因?
饒怡明
【人民報消息】中國國鐵集團日前宣布,四條主要高鐵線路即將於6月15日調價,其中大部分路線一二等座的票價上漲近20%,而豪華商務倉的價格上漲將近40%。這次調價是近年來漲幅較大的一次,引發民眾廣泛熱議。除了高鐵票價上漲以外,今年年初,一些城市的水費和天然氣費就已經上漲。那麼,高鐵等公共服務漲價背後的原因何在?在通縮的環境下,高鐵等為何反趨勢地上漲?
高鐵漲價只是開始
中國國鐵集團日前宣布,四條動車組列車--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即將於6月15日起調價。國鐵集團稱,此次調價,實行了「靈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場化票價機制」。據國鐵集團的說法,上述動車執行票價將以公布票價為上限,5.5折為下限,綜合考慮季節、日期、時段、旅速、席別等因素,實行不同幅度的折扣浮動。例如,武漢至廣州南二等座的公布票價為553元,較當前執行的463.5元漲了89.5元,漲幅為19.31%,長沙至廣州南的二等座,公布票價為377元,較當下執行票價314元上漲20.06%。
此次高鐵票價上漲在中國社交媒體引起巨大反響,其中以負面評價居多。人們主要質疑,漲價20%的幅度太大,也有人認為,這類公共服務的價格應該繼續降價才對。
其實這不是近年高鐵第一次漲價,2020年底,鐵路系統將北京和上海這條全國客流量最大的線路的二等艙提高了8%,一年後又提高了10%。
2015年12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宣布自2016年起,鐵路運輸企業可以根據「市場供求」和「競爭狀況」等因素,自主制定票價。自此,國鐵集團獲得了對高鐵的定價權。
國鐵在中國官方新華社發布一份聲明解釋漲價原因,稱「路線維護、車輛購置、設備更新、勞務用工等原因成本發生較大變化」。
地方債危機深重公共事業不得不提價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的公共服務獲得地方政府的大量補貼,但是巨額的城投債已經使得地方政府手頭上沒有足夠的錢繼續補貼。提價可以遏制此類大型國有企業的虧損,讓消費者負擔一部分的費用,也有助於抵消中國經濟下行而出現的普遍價格下跌的趨勢。
自從2021年以來,中國已經大幅度提高了許多工廠的電費,而住宅用戶則繼續支付較低的受到補貼的電費。
在中國,提高鐵路票價是一個棘手的政治問題,高鐵是中國基礎建設能力的象徵。作為世界上高鐵第一大國,中國高鐵里程佔全球7成左右,中國已有9省率先實現了「市市通高鐵」。
作為鐵路投資運營的主題,中國國鐵雖然已經扭虧為盈,但還有數萬億的債務背在身上。2023年,國鐵集團實現營收12,454億元,淨利潤33億元,而總負債卻高達6.13萬億元。
在大規模的建設下,中國高鐵網路日益形成,每年七八千億的投資下,鐵路負債愈滾愈大。龐大的負債,每年的利息支出估計達到2000多億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上百條高鐵中,具有持續盈利的只有六條:京滬、京津、滬杭、滬寧、寧杭、廣深港。大多數高鐵都是連年虧損。
這些高鐵聯通的都是特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商務交流頻繁,漲價帶來的效益可能立竿見影。但與之對比的是,中國90%的高鐵,都是在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盈利遙遙無期。
在高鐵調價的同時,全國鐵路建設也在逐步收緊。在2021年底,四部門發布新規,嚴格控制建設既有高鐵的平行線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繼續建設時速350公里級別的高鐵。
公共事業漲價有助擺脫通縮?
從去年以來,中國多地的水電燃氣價格均上漲。廣州發布水價改革方案,供水價格漲幅接近34%。這是自去年末上海時隔10年後上調水價,最高漲價超過50%後,第二個一線城市水費大幅調整。在此之前,陝西咸陽、安徽蕪湖、江蘇南充、雲南曲靖等城市連續上調了用水價格,漲幅在10-50%之間。
另外,在燃氣方面,過去半年,廣東、四川、江蘇、湖北、安徽等地有125個市縣發布了管道天然氣漲價的方案。
針對水電燃氣高鐵連番宣布漲價,各界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是地方政府財政吃緊所致,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背後隱藏中國政府試圖製造人為通脹,以擺脫通縮的困境。
自從去年開始,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就一直萎靡不振,內需低迷,核心原因是居民不敢花錢。今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召開,提出今年的CPI要達到3%的目標,被稱為溫和通脹,避免經濟陷入通縮的螺旋慣性。
《香港經濟日報》財金專欄文章《剛需漲價迎來通脹?》表示,中國水電氣的全面漲價,背後隱含引導預期的政策意圖。近期中國央行連續下調利率,引導長債利率下行等措施,一些銀行取消了三年以上的大額存單,企圖逼迫民眾不存款轉去消費等。如今水電氣和高鐵出行等生活消費價格再長,是從支出端增加剛性消費,拉動CPI和PPI。△(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5/20/8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