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水电燃气费涨价「人造通胀」是主因?
饶怡明
【人民报消息】中国国铁集团日前宣布,四条主要高铁线路即将于6月15日调价,其中大部分路线一二等座的票价上涨近20%,而豪华商务仓的价格上涨将近40%。这次调价是近年来涨幅较大的一次,引发民众广泛热议。除了高铁票价上涨以外,今年年初,一些城市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就已经上涨。那么,高铁等公共服务涨价背后的原因何在?在通缩的环境下,高铁等为何反趋势地上涨?
高铁涨价只是开始
中国国铁集团日前宣布,四条动车组列车--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即将于6月15日起调价。国铁集团称,此次调价,实行了「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据国铁集团的说法,上述动车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5.5折为下限,综合考虑季节、日期、时段、旅速、席别等因素,实行不同幅度的折扣浮动。例如,武汉至广州南二等座的公布票价为553元,较当前执行的463.5元涨了89.5元,涨幅为19.31%,长沙至广州南的二等座,公布票价为377元,较当下执行票价314元上涨20.06%。
此次高铁票价上涨在中国社交媒体引起巨大反响,其中以负面评价居多。人们主要质疑,涨价20%的幅度太大,也有人认为,这类公共服务的价格应该继续降价才对。
其实这不是近年高铁第一次涨价,2020年底,铁路系统将北京和上海这条全国客流量最大的线路的二等舱提高了8%,一年后又提高了10%。
2015年1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自2016年起,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等因素,自主制定票价。自此,国铁集团获得了对高铁的定价权。
国铁在中国官方新华社发布一份声明解释涨价原因,称「路线维护、车辆购置、设备更新、劳务用工等原因成本发生较大变化」。
地方债危机深重公共事业不得不提价
据纽约时报报导,中国的公共服务获得地方政府的大量补贴,但是巨额的城投债已经使得地方政府手头上没有足够的钱继续补贴。提价可以遏制此类大型国有企业的亏损,让消费者负担一部分的费用,也有助于抵消中国经济下行而出现的普遍价格下跌的趋势。
自从2021年以来,中国已经大幅度提高了许多工厂的电费,而住宅用户则继续支付较低的受到补贴的电费。
在中国,提高铁路票价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高铁是中国基础建设能力的象征。作为世界上高铁第一大国,中国高铁里程占全球7成左右,中国已有9省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
作为铁路投资运营的主题,中国国铁虽然已经扭亏为盈,但还有数万亿的债务背在身上。2023年,国铁集团实现营收12,454亿元,净利润33亿元,而总负债却高达6.13万亿元。
在大规模的建设下,中国高铁网路日益形成,每年七八千亿的投资下,铁路负债愈滚愈大。庞大的负债,每年的利息支出估计达到20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上百条高铁中,具有持续盈利的只有六条:京沪、京津、沪杭、沪宁、宁杭、广深港。大多数高铁都是连年亏损。
这些高铁联通的都是特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商务交流频繁,涨价带来的效益可能立竿见影。但与之对比的是,中国90%的高铁,都是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盈利遥遥无期。
在高铁调价的同时,全国铁路建设也在逐步收紧。在2021年底,四部门发布新规,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继续建设时速350公里级别的高铁。
公共事业涨价有助摆脱通缩?
从去年以来,中国多地的水电燃气价格均上涨。广州发布水价改革方案,供水价格涨幅接近34%。这是自去年末上海时隔10年后上调水价,最高涨价超过50%后,第二个一线城市水费大幅调整。在此之前,陕西咸阳、安徽芜湖、江苏南充、云南曲靖等城市连续上调了用水价格,涨幅在10-50%之间。
另外,在燃气方面,过去半年,广东、四川、江苏、湖北、安徽等地有125个市县发布了管道天然气涨价的方案。
针对水电燃气高铁连番宣布涨价,各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是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所致,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背后隐藏中国政府试图制造人为通胀,以摆脱通缩的困境。
自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就一直萎靡不振,内需低迷,核心原因是居民不敢花钱。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提出今年的CPI要达到3%的目标,被称为温和通胀,避免经济陷入通缩的螺旋惯性。
《香港经济日报》财金专栏文章《刚需涨价迎来通胀?》表示,中国水电气的全面涨价,背后隐含引导预期的政策意图。近期中国央行连续下调利率,引导长债利率下行等措施,一些银行取消了三年以上的大额存单,企图逼迫民众不存款转去消费等。如今水电气和高铁出行等生活消费价格再长,是从支出端增加刚性消费,拉动CPI和PPI。△(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5/20/8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