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割席?23条立法后西方社会将令香港「孤岛化」
颜宝刚
2024年3月26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在基本法23条立法后,官员告诉你可以「无后顾之忧,全力拼经济」,但在中环核心商业区却看到另一个景象:大量租用一级商厦的金融服务行业正在退租: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近律师行正减少承租中环历山大厦一个楼层,欧华律师行已把位于交易广场的租用面积减少约5000方呎。对金融界更震撼的是美国最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传出将缩细其香港总部的部分写字楼面积,涉及放弃中环长江中心其中一层半的办公楼面,楼面面积高达三万平方呎,仅保留需要接见客户的员工继续办公,其余把后勤员工调迁至远离核心商业区的葵涌九龙贸易中心。
由「中环人」变成到葵涌工业区返工,我没有地区「歧视」,但单是看呎租就已经相差五倍,假设租回相同面积,美银每年就可以节省四千三百万元的额外开支,这在香港今天IPO市场正是一潭死水之际,这是商界合理部署,而且既然美银走得、其他大银行投行一样可以照样有样学样。
有很多评论认为,基本法23条立法加速,目的是为了让外国政府及观察家措手不及,从而避免受到批评。如果是这样,这个策略就是失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罕见即日发表声明,称这项措施不符合国际法,是香港人权的一大倒退。 欧盟警告称,这可能会威胁香港作为全球商业中心的地位。 英国表示,这将损害市民的权利和自由。
国际社会对23条投下不信任票
除了政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彭博、纽约时报以至经济学人,这些对西方政商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连日来发布大量评论及新闻报道,都是对23条立法作出负面批评,标题是「外企高管忧心忡忡」、「中国增强对香港控制」、「香港还会是金融中心吗?」、「外资以新加坡作Plan B应对」、评论都是一针见血指出,新法的内容包括对危及国家安全的境外干预行为处以重罚,并将管有或披露所谓「国家秘密」相关行为列为罪行,有外企高管表明,这些措施可能会降低香港对国际商界的吸引力。
在港企业增加了政治风险成本
尽管政府官员不断强调对营商环境没有影响,但即使对一些亲政府的企业或金融机构,最显而易见的是即时增加了所有企业的合规成本:因为对「国家秘密」定义的刻意含糊及将「境外势力」泛指任何「国际组织」,日后企业经营的任何决定,包括选择商业合作伙伴、寻找新的资金引入股东,甚至简单如聘请一名初级员工,都要对对方身分进行背景审查,包括对方会否构成任何程度的国安风险,这些都是营商新的合规成本。
香港德国商会:高管更难理解香港与中国有何差别
对外资来说影响更加显著,有律师行、顾问公司及对冲基金更新应变计划和寻求法律意见。有顾问公司高层表示,因为数据安全的担忧,一些公司将香港视为与中国一样,将香港团队与其他部门的资讯隔绝。有对冲基金希望留在香港,但新加坡将是备用计划。香港德国商会说,由于认为存在风险,企业今后可能会避免从事某些活动,并表示外国总部的高管将更难理解香港到底与中国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面对西方社会的猛烈批评,特区政府只懂以一招反驳:「抹黑」,却从未真心去解决外资营运上实际遇到的不安与困难,恐怕这种选择与西方全面割席的处理手法,只会加速外资的不信任,最终结果是加快撤离。
香港主权评级势被下调
而真正重点是未来数月,西方政府及商界会否做出一些实际行动?去年12月穆迪首次针对《港区国安法》实施和选举制度作出改变,提出成为香港制度的负面看法为理由,将香港评级展望降至负面,今次通过23条后穆迪就有大条道理将香港信贷评级正式下调,而其他国际评级机构,亦好大机会以23条为主权降级借口,这样不单会增加企业借贷成本,连特区政府每年发行过千亿债券,亦势必负上更沉重利息。
当然,另一项必然发生是西方政府的反应选项,是可能扩大制裁名单,包括负责立法官员及立法会议员,据报包括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及15名法案委员会成员,已做好被制裁的准备,包括安排好资产处理,部分人短期内将避免踏足美国。而美国政府相信亦会加快取消驻美经贸办目前几乎等同大使馆的特殊地位,甚是收回因应97回归订立的《香港关系法》,取消香港在贸易、投资、旅游等便利,直接将香港和内地城市看齐。
同一时间美国国会及行政中国委员会(CECC)去信国务卿布林肯,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具体行动保护美资机构,加强制裁香港官员,又指23条通过后,现时美国的第二级访港旅游警示并不足够。
提高旅游警示比制裁影响更深远
这个旅游警示的提升,影响可能比其他制裁行动影响更深远。现时美国对访港旅游警示仍然维持四级当中的第二级「加强预警」,但其实早在2022年3月,美国对香港的旅游警示曾升至最高的第4级「切勿前往」,原因除了疫情香港全面封关外,亦指香港《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严重威胁香港境内、外人士的言论自由,美国公民若公开批评中国面临刑责风险更高。美国在港员工很多都因为旅游警示升级要离开香港,美国驻港澳总领事梅儒瑞去年就称,过去两年共有15000名美国人决定离港,占在港美国公民人数多达两成。
这个第四级别的旅游警示,直至去年中才获得转变,调低至第二级的「提高警觉」,但仍指美国公民在港应注意格外注意任意执法的风险。布林肯已表态谴责23条立法恐吓、骚扰和限制美国公民和香港市民言论自由,又指条例含糊,实施将可能违反中国维持高度自治的承诺,破坏「一国两制」框架,并损害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声誉。有很大理由相信美国政府很快就会再度提升对港的旅游警示级别。
而眼前最快采取行动的是澳洲政府,在上周五更新访港旅游警示,虽然维持第四级中第二级的「保持高度警戒」,但内容更新了23条立法相关资讯,包括描述香港有「严格且可空泛诠释的国家安全法律」,访港旅客可能会无意中触犯法律,并在没有受到落案的情况下被拘留,并被拒绝会见律师。台湾政府亦提醒公民,赴港风险增加、「毋须意图亦可触犯法例」。
很明显对外国公民来说,提升旅游警示是会否远赴当地工作旅行留学的重要考虑因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本身的旅游或人身保险可能会失去保障,这已经是超出任何政治或经济考虑因素。正如《华尔街日报》日前就以社论「香港大倒退」为标题,正是形容23条通过后香港变得更危险,又在文末提醒公民「去香港会有危险」。
中央对23条立法后有高度信心,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更形容香港人要有「零起点」思维。但在今天的香港几乎已经与西方社会完全割席,过去「食四方饭」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不复在,这又是否「归零」?这对特区官员来说又成了另一难题:23条立法后一切政治障碍已全面扫平,要交出一分「香港复常」的成绩表,已不能归咎「乱港势力」,恐怕这才是他们真正考验的开始。△(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