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香港疑成中共军事新拓展基地。本台调查发现,香港至少4所大学与中国航天军工企业和学院紧密合作,甚至有军事化趋势,港府亦有投入数以百亿元计的公帑,惟官方对有关投资金额只字不提,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与“国星宇航”研发并成功发射的全球首颗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学衞星。有分析指,近年香港屡被揭成为中国高科技、军事贸易的中转港,种种迹象反映香港已成为中共“军民融合”战略的新据点,协助中共突破西方制裁。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今年9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学首个设计和研发的低轨人造卫星“香港青年科创号”,由“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亦是首个由香港政府全力资助和参与建造的衞星,宣称是全球首个AI大数据模型监测卫星,用于探测香港和大湾区环境及地理资讯,也用作防灾和跟随发展低空经济等国策。 不过,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副研究员张昆阳(Sunny Cheung)认为,这背后并不简单。他说:“只要改造它就马上变成军用,因为它可以很精准地监察人、车,而(相机)级数是亚米级的精准度,达1米之内。这卫星可即时做不同分析、物件和图像辩认、可自行决定应追踪的对象。速度更快,对世界而言是突破。” 习近平鼓吹“军民融合”增强军事实力 中国民用科技与军事扯上关系,皆因中共党魁习近平上台后力谷军事建设,于2015年全面推动“军民融合”(military-civil fusion,MCF),迄今仍是重要国策之一。借打破军民界限,实现军事和民用部门资源共用,例如近来重点发展的航天、晶片、AI等高科技,既可商用,也能增强军事能力,如美国制裁的“华为”正是一例。 事实上,官方亦透露,今次中国的卫星项目,获中共国家航天局、国家科学技术部“指导”,而重点军工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和航天企业“成都国星宇航有限公司”( ADA Space)亦是研发主力。“国星宇航”被中共官方称为“民企”,惟2018年刚成立就获政府和创投基金注资数以亿元人民币,并完成多项AI卫星任务,更打入具“中国军工奥斯卡”之称的“军工榜”,成为“年度十大商业航太企业”之一。而“国星宇航”与被美国制裁的军工央企、院校合作密切,包括“电子科技大学”、今次负责搭载卫星的“捷龙三号”研发商“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 “国星宇航”亦曾在去年“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听证会上,被“新美国安全中心”国安高级研究员Elsa B. Kania点名,就中共“军民融合”对美国造成的威胁作证。 台湾国安专家: “军民融合”已延伸至香港 台湾国务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舒孝煌向本台分析,留意到“军民融合”似乎已延伸至香港。 他说:“因为国企太庞大了,就容易被盯住。所以借由民企方式、运用民间的创新力量,注入国企。最近有很多这样子的例子,就藉用香港本身的优势,在香港设立一些公司,专门就帮忙从香港采购是不是会借由这可能性在香港,例如跟大学合作的机会,或是民企合作的机会,用作为一个突破口。” 翻查资料,香港中文大学早于2005年建立“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作为中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香港基地。惟近年发展才变得活跃,去年11月,研究所与中共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内容涵盖卫星星座建设、卫星数据共享交换等。 理大、科大、港大均协助研发军用侦察卫星 事实上,香港中文大学并非“军民融合”的单一例子(见表)。例如香港理工大学今年6月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国家“嫦娥六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并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的创举”;及于7月与“国星宇航”签署合作,拟建“香港理大与国星宇航遥感卫星技术联合实验室”,表明“共同推动以科研力量贡献国家发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曾指:“理大有超过30年航天科研工作经验,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隶属于中共军工央企“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被美国以意图窃取高科技为由制裁。 另外,香港科技大学与大陆商业民企“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2023年8月成功发射首颗地球观测卫星“雄彬一号”。“长光卫星技术”由吉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出资成立,为“军民融合”的重点企业之一,亦是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研发商。今年6月,公司被欧盟制裁,被指在俄乌战争中直接“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实体之一。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Laboratory for Space Research,LSR)2020年7月亦与中国航天集团旗下多间公司等,研制并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 张昆阳: 香港失去一国两制后积极配合国策 值得留意是,上述有关大学都有“遥感”卫星相关项目,而西方国家一直将中共的“遥感”系列卫星称作中共军用侦察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科学团队近来经常与香港的大学交流。 “其实最讽刺的是,这些香港政府是知道的”。张昆阳指,香港学术过去一直少提及航天,惟自香港近年失去“一国两制”后,就积极配合国策而行,无视涉及援助中共军工和制裁问题,又认同香港的大学军事化,“贡献”国家军事发展是大势所趋,他说:“香港继续被中共利用、集资、累积技术、技术转移、吸纳科技人才等,这就是香港的价值。” 舒孝煌:香港迟早被美国盯上 舒孝煌指出,香港迟早被西方国家“盯上”。他说:“因为他现在借由大学或民间企业,借机会做一些突破的窗口,特别是像AI 领域,绝对是需要民间的创新、投资、民间发展创意如果香港这样消息传出来,迟早会被美国商务部盯上。就是她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中共设法突破美国贸易管制的漏洞”。 值得留意是,香港在2022年被北京改写选举制度后,港府投资大陆创科成为施政重点,包括“创新及科技基金”投资至少2000亿港元,惟有关帐目一直未有公开,包括大肆宣传的各个航天项目投资金额。 本台再分别向港府创科局和上述提及的大学查询投资金额。创科局仅指,创科基金由1999年6月30日成立截至2024年8月底,已资助约76,000个项目,总承担额约450亿元,惟“并没有备存贵台查询的分项数字”。各大学中只有科大回复,指科大与“长光卫星”只有去年一个卫星发射项目。 不过,至于港府的投资和大学的航天合作项目,与大陆军工企业有关、大学趋向“军事化”等问题,港府创科局和各大学均未有回应。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称,中共目前有 499 颗卫星在轨运行。这个数字是 2019 年的两倍多。中共还正在开发间谍气球和高超音速导弹,主攻情报收集。 不少美国航天和军事专家,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局长比尔(Bill Nelson)今年4月于国会听证会指出,中共透过利用民用项目增强其太空实力,并且掩盖军事目标,西方国家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