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道德操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忠义之士,留下让人为之动容的典故。

【人民报消息】古人重道德操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忠义之士,留下让人为之动容的典故。史籍上记载了一些忠义仆人的故事。 阿寄忠心侍主母 明朝时,淳安县(今浙江杭州附近)有一户还算比较富足的徐姓人家,家中有一个名叫阿寄的人,从小就因家贫卖身来到徐家做仆人。为人善良的徐老爷对阿寄很好,阿寄也心怀感恩,勤勤恳恳地照顾一家老少。待徐老爷过世时,阿寄已经在徐家生活了几十年。 徐老爷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只晓得每日吃喝玩乐,只有老三懂得勤劳持家。为了徐家,阿寄在徐老爷过世后,曾规劝过老大和老二,但他们根本不听。无奈之下,他只得与老三共同承担着家里的重担。 然而,没过几年,老三突然得了急病离世,留下妻子徐氏和五个年幼的儿女。阿寄非常难过,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老大和老二不想让孤儿寡母成为拖累,竟打起了歪主意:分家。 在分配家产时,老大和老二分走了家里仅有的一匹马和一头牛,而将已经五十六岁的阿寄甩给了老三家。 面对这种困境,阿寄没有抱怨,而是下决心要帮助徐氏母子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向徐氏提出要出门经商。想到过去几十年阿寄都忠心耿耿,徐氏对他十分信任,将典当首饰珠宝换来的十几两银子交给他,作为本钱。 阿寄一路打听商机,经过考察,听说山里有很多漆树,采割出的生漆可以漆家具,在城镇里面很畅销,就赶去山里买生漆,之后到苏州贩卖。一年下来,竟赚了几倍的钱。他回到家中,对徐氏说:「主母不用担心了,富贵可立至矣。」 在阿寄的苦心经营下,二十年后,徐氏资产达到了数万两银子,成为当地的富户。在此期间,阿寄请了先生到家中教授两位公子,并让他们进入太学读书。两人后来都成为知书达理之人。此外,阿寄帮助安排徐氏的三个女儿出嫁、两个儿子娶亲,每人的陪嫁或聘礼都有上千两银子。 为徐家立下汗马功劳的阿寄并没有以此自骄,而是依旧严守本分。他每每看到徐家人,即便是幼童,也要行礼;即便是骑马途中相遇,也必勒住缰绳问候。每次看到徐氏当家主母,从不斜视、从不与之平起平坐。阿寄之行为举止俨然如那些读书明礼的缙绅,其心真是「大忠纯孝也」。 辛劳一生的阿寄在临终前,拿出已经平均分好了的家中的粗细账目,交给徐氏说:「这些都给两位小主人,他们可以掌管家事了。」言讫而终。 徐氏的孙子辈中有人暗中查探阿寄是否存有私房钱,却发现阿寄真的是家无余财,他的妻儿也都仅仅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而已。 当时的人听说后,都为阿寄的忠义之举所感动。也因此,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李贽专门为其写了一篇《阿寄传》。阿寄,一个普普通通的仆人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佳话。 孙明抚育丁尚书后代 丁汝夔,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人物,历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督团营。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军队直逼京城,丁汝夔呈《备边十要》及「退虏长策」十余牍均被奸臣严嵩扣压,又因严嵩建议丁汝夔传令诸将不许轻易出战,鞑靼得以肆掠京城周边八日。 民间都认为丁汝夔是罪人,严嵩更将罪名推到他的身上。嘉靖帝遂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丁汝夔斩首,他临刑时大呼「严嵩误我」。严嵩倒后,隆庆初年,丁汝夔被追复原官。 孙明,是丁汝夔的管家。丁汝夔遇害后,孙明跟随曾经是礼部主事、被贬戍到辽阳的丁汝夔次子丁懋正。然而,半年后,丁懋正也被人害死。没多久,丁懋正的妻子也死了,只留下五个月大的婴儿。 为了养活婴儿,孙明四处为其寻找乳母,或从市场上买回牛奶羊奶。在抚育幼儿的同时,孙明还不忘为主家申冤。每听说监察御史来到当地,就前去泣血哭诉冤情。有官员怜惜他,就为他脱去罪籍,让他得以回归京城。 从辽东到京城路途遥远,孙明没钱雇车,只能靠步行。他白天背着幼儿一路前行,沿途乞讨到食物,宁可自己不吃,也不让小主人饿到;晚上他们就找温暖干燥的地方休息。 如此走了一个多月,两人才回到京城。孙明询问丁家的遗产,得知被其族中的亲戚占有,就禀告了官府。经过长时间的追讨,终于追回了大部份遗产。 孙明侍奉小主人丁继之如昔日对待丁汝夔,尽心尽责。等到丁继之长大成人后,孙明将丁家遗产悉数交给他。丁继之后考中秀才,孙明则高寿离世。 (参考数据:《阿寄传》、《涌幢小品》)△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