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母使子贤,自古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正是在贤德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教导下,成为国之栋梁。图为明仇英画《二十四孝册》局部。

【人民报消息】李景让(公元789~860年),唐朝中期大臣、书法家。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封酒泉县男,卒赠太子太保,谥号「孝」。五代政治家刘昫评价道:「景让有大志,事亲以孝闻,正色立朝,言无避忌。」他一生的成就得益于其母亲的教导。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早年守寡,彼时家道衰落,三个孩子都还年幼。郑氏独自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而且治家严格。 在最初家境清贫时,一天,李家宅院后的围墙因为下雨倒塌,墙中不知何时藏的许多钱也因此曝光。婢女很高兴地跑来告诉郑氏,郑氏来到围墙边,焚香祷告说:「我听说不劳而获会给自身招来灾祸,上天一定是因为先夫在世时所积的德行并垂怜我们而赐予这些钱财。但愿这几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日可以学有所成,这也是他们的志向,但这些钱财我不敢取用。」于是让人将钱埋在地下,重新把墙砌好。 在郑氏的教导下,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都进士及第,尤其是李景让更是光耀门第。但即便儿子已经成人,教子极严的郑氏仍不忘教导儿子,在他们犯错时还会鞭打他们。 比如李景让在担任浙西观察使时,一位牙将违抗他的命令,一怒之下,李景让将其杖杀。军中将士们因此愤愤不平,意图兵变。郑氏听闻后,坐在大堂上亲自过问这件事,并当众斥责李景让:「天子给予你权力,是让你维护一方的安宁,你怎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怒来滥杀无辜呢?如果导致一方不宁,你岂止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拿什么去见你的父亲?」说罢,让左右侍从脱下李景让的衣服,用鞭子抽打他的背。 将士们见此,上前代为求情。郑氏不许,将士们再拜请,郑氏才饶了李景让。因为这样,军中的愤怒才平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