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认为王昭素说得有道理,就将「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写在屏风及几案上。图为清代《彩绘帝鉴图说》之宋太祖「受言书屏」。

【人民报消息】北宋时期,都城开封酸枣县有位叫王昭素的士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品行卓绝。他博通《九经》,兼研究老庄学说,对《诗经》、《易经》尤为精通。他认为三国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释的《易经》及唐代孔颖达、东汉马融的疏义都没有很好地道尽其内涵,所以写了《易论》二十三篇。 王昭素从小就淡泊名利,不好功名,反而对修道十分感兴趣。他常常聚徒教授,传播德化之道。他的品行同样卓绝,乡里人无不尊敬和称赞他。每当乡里人之间发生争执,他们大都不去找官府理论,而是来找王昭素,由其判定是非,由此可见其在民众中的威望。 古代出行除了骑马,还可以骑驴。王昭素家中就有一头驴,他出门常常骑驴,乡里乡亲有事也来借驴。每次有人借,即便自己有事情需要用驴,也都慨然应允。因此他每每出门前都要询问仆人当日是否有人来借驴,如果没有人借,他才安心骑着毛驴出门。 王昭素还擅相面。后来在宋太宗年间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的李穆兄弟,曾跟从王昭素学习《易经》。他曾多次赞誉李穆,说李穆的理解力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他还曾对他人说:「李穆兄弟都是国家栋梁,尤其是李穆,他日必在朝廷为官。」 《宋史》上说,李穆小时候就擅写文章,后周时中进士。宋朝建立后,任多个官职。宋太祖拜他为左拾遗、知制诰。李穆以分析时政精辟而著称、参与编修《五代史》,还出使南唐,对李煜晓以利害。宋太宗时将其晋升为参知政事。李穆为人质朴忠厚,谨言慎行,待人宽厚,好荐后进,深信佛典,善谈命理。 宋太祖赵匡胤好道,在未当皇帝时,就与道士陈抟有交往。赵匡胤称帝后,仍乐意与道士探讨治世养生之术。宋太祖开宝年间,李穆向皇帝推荐好道并对《易经》有着深入了解的王昭素,宋太祖征召其入京为国子监博士,并在皇宫中与其见面。王昭素时年已经七十七岁,但精神不衰。 见面后,宋太祖感叹与王昭素相见恨晚,问其为何不求仕途。王昭素委婉地回答说自己是草野的愚蠢之人,对于推进圣化起不了什么作用。 宋太祖遂请王昭素讲《易经》中的「干卦」篇,在讲到第五爻「飞龙在天」时(飞龙在天乃是人君之象),王昭素讲论君道,援引古时帝王以为左证,暗含劝谏之意。宋太祖问「此书岂可令常人见」,王昭素回答「此书非圣人出不能合其象」。 宋太祖很喜欢王昭素的忠直,又向他请教治世养身之术。王昭素说:「治天下,莫如爱恤百姓;养身体,莫如寡少嗜欲。盖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故治国之道,莫如爱民也。欲为身之害,害少则身安。故养身之道,莫如寡欲也。」简言之,就是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治理国家没有比爱惜百姓更重要的,养身没有比清心寡欲更有效的。 宋太祖认为王昭素说得有道理,就将「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写在屏风及几案上,以便警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这就是历史上「受言书屏」的故事。 宋太祖还向王昭素询问民间的一些事情,他皆以实告之,没有任何隐瞒。宋太祖希望他可以留下做官,但志不在此的王昭素以年迈为由予以推辞。宋太祖遂授其为国子监博士,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留了一个多月后,让他回家养老。 八十九岁那一年,王昭素卒于家中。其一生以仁心广为人知,有不为人所知的隐德。 (参考数据:《儒林传》、《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