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誠敬溫暖的傳統,跨年迎福元!

【人民報消息】「除夕」一年中的最後一夜,黃曆十二月最末夜,舊歲至此夕而除,在子時中新舊歲交接,也稱「除夜」、「歲除」、「大年」。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不僅是過除夕這一天,而是一連串的年節習俗帶來一元復始、除舊佈新的洗禮。 祀神祭竈 過小年 上古時,臘月中臘日「臘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慶典儀式,就是過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後「臘日」和「臘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 臘月16日又稱「尾牙」,民間在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這是一年中的最終回,所以稱爲「作牙尾」。「尾牙」後,過年節俗接二連三登場。首先是「過小年」——祭竈。 古傳民俗在黃曆12月23日、24日交接時祭祀竈神,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禮。在《禮記》中有祭竈的記載,是周代年終「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禮。 後繼各朝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竈神,甚至這一天還有「過小年」的稱法。現代的習俗常見用甜紅豆湯圓、糖果祭祀竈神,儼然承襲了古風。 漢代的孝子、大善人陰子方祭祀竈神非常誠敬,有一日見到竈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竈」的典故。 祭竈不「獻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厲行善積德,這樣的祭竈精神最受上天眷顧。「過小年」之後,大年也緊緊相隨。 辦年貨 寓傳統精神 「年貨」總言之就是和過年、新年相關的一切用品、食品,備辦年貨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尾牙之後辦年貨帶來更濃的年味。 傳統新年的特別飲食,如柏酒、屠蘇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團聚的菜餚材料,當然也在年貨之列。傳統辦年貨將過年和敬神祭祀、驅兇迎吉的精神緊密連結,表現傳統中國年的精神內涵。 大掃除 作春貼 除舊佈新 祭竈送神迴天庭之後到除夕迎神之間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開祠堂、佛龕、家居房舍的大掃除,除舊佈新,「迎一元來複,慶萬物更新」。 另外打掃乾淨後,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在玻璃上貼彩畫,以剪紙作出吉祥葫蘆和各式春貼。在中庭奉置天地桌(準備接神祭祀),系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 蒸年糕 卜歲來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備辦祭神的食品。 周代祭祀的籩食品項就有米、面類的糕、餅。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樣「年糕」,諧音「年高」,意味着「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戶逢年過節蒸糕點是件大事,標誌節慶的色彩。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發糕」,「發糕」是米粉或麵粉加糖、發粉調製蒸成的簡單甜糕。自家作「發糕」也含有「歲卜」(*卜歲)的意含。另外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年糕」,加上紅糖、黑糖、小紅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來的願景! 貼春聯 普天同慶迎福元 完成大掃除後,也可以早貼春聯、懸門神,門戶煥然一新。貼上春聯、門畫,迎來春風送暖入屠蘇,迎祥迎福意味深長。 春聯古稱桃符,是後代春聯的前身。黃帝時代傳桃木能辟邪,人們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稱「桃符」,懸掛門邊上,成了春聯的最古的原型。桃符到明朝時才普及各地方衙門廟祠和家家戶戶。 清朝時,自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書寫春聯,得個潤筆費,祭竈之後,各家各戶漸次黏掛,有的用朱箋,有的用紅紙,現今華人社會貼春聯也沿襲了這樣的風俗。除夜前貼上春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接春風入門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意味深長。 看了以上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連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展現中華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傳統美德。△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