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生活 › 文章: |
炎炎夏日看看古人消暑妙招(图)
【人民报消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呢?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除了精神层面的「降温」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冰鉴与冰桶 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据《周礼》载,负责冬季采冰的叫「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采好的冰贮藏在地窖,称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来用。君王会把冰赏赐给大臣,称为「颁冰」或「赐冰」,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清代。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发明了「冰鉴」,这是用青铜铸成的一个大型容器,内置双层结构(或内外层,或上下层),上面有盖。外层放冰,内层放果饮,既可以借助金属的传导性渗透出冷气,调节室内气温,还可以随时打开盖子取食里面冰凉的水果和饮料。 到了清代,宫内改用「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桶有四足,足下装有托,用来防潮。「冰桶」不仅可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还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作用。 瓷枕与凉席 为度过酷热的长夜,古人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瓷枕出现在隋代,流行于宋代,宋代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曰:「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正是瓷枕消暑的真实写照。 想要更舒服一点的话,床上也可以铺设凉席,一般人家床上会用芦苇叶或竹子编成的凉席,便宜实用,一直延用到今天。 为避暑设计的房子 北京的四合院老房子都很有讲究,坐北朝南,防止西晒,而且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天可以挡风避寒,夏天可以阻挡热气。 明代将都城迁去北京以后,宫内屋檐的长度和角度都做了统一的设计,在夏至前后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冬暖夏凉。 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避暑的房子,比如汉朝有清凉殿;清朝有「水木明瑟」殿。据记载,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煽风;还有一种可以把水源引到屋檐上,让水自然往下滴,在房子周围形成一道道水帘子,好像下雨一样,而且降温效果极佳。 先秦流行「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的时候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 古人最推崇的消暑方法还是靠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比如食用西瓜、苦瓜、黄瓜、绿豆等食物,都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心静自然凉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说:「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 古人说的着急上火、大动肝火其实很有道理。人的负面情绪都会让身体呈现不正常状态,生气、烦躁等等会造成体温上升,如果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就能达到心静自然凉了。 清朝的康熙大帝平时很注重修身养性,夏天大暑的日子他不用扇子、不摘帽子、甚至不用开窗,因为内心清净,并不觉得热。他还说夏天不能贪凉,暑天的热气被封锁在身体内,不能散发出来,会导致秋天肠胃不调。 用宋代文人温革《琐碎录》所引的诗来总结,就是:「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