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和后代史书中提到季文子的品德高尚,又廉洁又忠心。

【人民报消息】「三思而行」这句成语常听、常见,含有叮咛人提醒人做事要谨慎,多次思考后才去做。语本《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说季文子遇事总要谨慎三思才行动,后来「三思而行」比喻谨慎行事之意。 《论语》中提到的季文子,是春秋时代鲁国正卿大夫季孙行父,姓姬,季为氏,「孙」为尊称,名行父 ,「文」是他的谥号。季文子在鲁文公时被任命为使节,出使陈、晋等国。之后,在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为相超过三十年。 孔子在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之后,反应说:「他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孔子说季文子处事行动「再思」就够了,其实是一句赞美季文子的话语,赞美他的贤行,极少有过错。 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和后代史书中提到季文子的有多处,都是赞美他的品德高尚,又廉洁又忠心。举例来说: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 《国语.周语中》:「季文子、孟献子皆俭。」 《后汉书》:「季文子妾不衣帛,鲁人以为美谈。」 《潜夫论.遏利》:「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相四君,含鲁文公时为使。) 以上的这些史书都共同谈到季文子廉洁不奢华的美德。季文子不仅自己不爱金银财宝,他的妾都不穿丝绸的衣裳,马厩中的马只给吃牧草,而不喂养谷粮饲料。 在鲁成公时,有一次,鲁国大夫仲孙它(也作仲孙佗)劝告季文子说:「您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两代国君,然而,家中的妾不穿丝绸之衣,马只给吃草,不喂食精良饲料,人民会认为您很吝啬,况且对国家来说也不光彩啊!」 季文子回答:「我也愿意像你说的那样宽绰呀!但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的还很多,所以我不能那样做呀。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而我却把妾与马养得美美肥肥的,这哪是辅佐国君的人该为的啊!况且,我听说高尚的德行能给国家增添光彩,没有听说用美妾与肥马来替国家增添光彩的呀!」 季文子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仲孙它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知道后,让仲孙它在房间里幽闭七天不能出来。仲孙它是个反省能力高的人,从那以后,他的妾作衣服只能用布,而且布料也有数量限制,马的饲料也都改用杂草。 季文子听到后说:「犯了过错能改正的人,是可以当人上人的。」于是推荐仲孙它晋升为鲁国上大夫。 季文子的廉洁忠君不仅鲁国人知道,连鲁国以外的人都很敬仰。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宣伯妒忌季文子的得势,要连结晋国的力量来杀他,结果「文子有义,晋人弗许」。季文子虽然大权在握,总是忠贞守节,一心在安社稷保国民,他的忠义之德,连晋国人都敬佩,根本不想杀他来搅乱鲁国政局从中谋利。 《汉书.五行志下》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宣公三年……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德性高尚的人显然能得到上天的照应、眷顾。 季文子辅佐鲁国三君三十多年,廉洁忠君,爱民爱国。鲁襄公幼年即位,当时才三岁,季文子忠于社稷、忠于君主,没有一丝失礼之举、僭越之心。 季文子卒后谥号「文」,是彰显他道德博厚。《谥法》说:「道德博厚曰文。」△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