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尚書‧堯典》記述帝堯治國非常簡略,主要記載帝堯制定曆法節令及其選賢任能、公開選拔考察帝位繼承人兩件事蹟。記述雖簡,然其治國大義卻赫然昭示其中,垂教後世數千年而不衰。 《堯典》開篇簡要記述了帝堯的功德政績。 帝堯,名放勳。他嚴謹明達,深思熟慮,儀態文雅溫和,容貌恭謹嚴肅,謙己禮賢,自身的道德合通天地,光耀四方。然後把自己的美好品德推廣開去,使自己的氏族部落成員和睦親善。再更大範圍的推廣開去,釐定部落聯盟百官的職守,百官都盡職盡責了,各部落間也就親善了,然後再推廣到整個部落聯盟的全體成員,於是各部落之間、各部落內部成員之間無不親善和睦。於是萬邦協和,萬民親善,而後天下大平。 由此可見,帝堯治國,首先是修明自身,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合天配地。然後把自己合通天地的美好品德逐步的推廣開去,率領百官及其部落聯盟的全體成員一律尊天向道。此所謂「堯帥天下以道而民從之」。於是,萬邦協和,萬民親善,天下大平。開創令孔夫子心嚮往之的「大道之行」的英明盛世。 「大道之行」的盛世其實質就是天道盛行的時代,帝堯深知天道恆昌、天命不可違的宇宙法則,因此,其治國的首要事務便是探知天道,推算曆法,敬順天道,修道教民。 《堯典》所記帝堯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曆法節令。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四兄弟掌管制定曆法事宜,並詳細交代觀天察地、制定曆法節令的準則,要求他們敬順上天,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推算曆法,慎重地教導百姓農業耕種的季節。 並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煬谷,每天恭敬地迎接朝陽的升起,明察並安排好春季的農耕生產。春分這一天晝夜長短相等,黃昏時分天鳥星出現在正南方的天空,把此時確定爲春季的第二個月。這時農民都分散在田野裏耕種,鳥獸也開始交配繁殖。 帝堯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明察並安排好夏季的農事,恭敬地主持夏季的祭祀。夏至這一天白晝最長,黃昏時分火星出現在南方的天空,此時便確定爲夏季的第二個月。這時農民繼續在田野幹活,鳥獸的羽毛也因脫落而稀疏。 帝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夕陽的西落,明察並安排好秋天的收穫事宜。秋分這一天晝夜一樣長,虛星出現在天空,以此確定秋季的第二個月。這時農民安樂和悅,鳥獸新長的羽毛也很舒適漂亮。 帝堯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時刻,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黃昏時分昴星出現在北方,以此確定冬季的第二個月。這時人們入住屋內,深居簡出,鳥獸又長出又密又軟的細毛。 帝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你們得用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構成一年的四季節候。以此來釐定百官的職守,各種事情也就都可以興辦了。」 上述《堯典》的這段記述比較長,也很詳細。帝堯精心安排羲、和兄弟掌管曆法,並仔細交代推算校正曆法節令的具體標準與方法,交代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晝夜的長短變化,星宿的具體位置,人們的農事活動、起居變化和鳥獸的變化等;要求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確定四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推算曆法,教民按天時季節農耕;吩咐他們敬順上天,每日敬迎日出,恭送日落,恭敬地奉行祭祀事宜;運用閏月的辦法校正好一年四季的天時節令。 帝堯對曆法爲何如此重視?這段記載的最後給出了答案:要根據曆法節令來釐定百官的職守,興辦人類社會的各種人事。因爲在帝堯的治國法則中,一切都得以天道爲準繩。 作爲古代聖王,帝堯深知天道對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百姓的農事安排、起居活動以及百官的職守都必須遵從四時節氣。四時節氣正則一切正,四時節氣不正,人類社會的一切就都失去恆定不變的準則而天下大亂了。所以以天道化育天下萬民就成爲人君人臣治國爲政的根本大法。 立身於天地之間的君臣,第一要務便是聞知天道,然後嚴格按照天道標準修持自身,然後再按照天道也就是人之自然秉性化育天下萬民。古人的一切作爲,都是先觀天地,後定人事。自古流傳下來的人類社會的一切典章制度、道德規範、行爲準則以及一切禮儀風俗,都是古人根據天時、地利而制定的。古時,人的一切舉措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於是,敬奉天時,以人合天,就成了古代聖賢身體力行並諄諄垂教後世力求達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天人合一」。 然而,天道是什麼?天地不言,天命天道,人何以知之?上天的旨意是通過日月星辰的運行與自然界的變化展示給人類,讓人類去觀察去悟的。帝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把推算制定曆法作爲國家最最重要的頭等大事,把人們不易覺察的天道規律變成能夠遵從踐行曆法節令,讓曆法節令融入人們的一切言行視聽之中,成爲人人自覺遵行的心法約束。於是,人順天,天佑人,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矣。 曆法節令中所體現的正是帝堯時代對天道的準確探知,因此說,帝堯重視曆法節令的實質,就是對天道的敬重與順從。 「堯帥天下以道而民從之。」人君合天,則政通人和;庶民合天,則身修家齊;百官萬民都自覺以天道規律爲心法而自警自律,人君自然也就「垂衣裳而天下治」了。因此堯舜大治之世,天下無刑法,有的只是人心向善,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和樂融融的大同景象。 帝堯所探知的天道規律,所制定的歷法節令,幾千年來一直被華夏子孫們奉若至道圭臬,歸正着人們的言行視聽。自天子以至於庶民百姓,全都奉天命爲至尊,深信三尺頭上有神靈,從不敢肆意妄爲。百姓的言行視聽、起居變化,包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不以天道節令爲準,尤其是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等農事安排,至今仍然嚴格以四時節氣爲指導,不敢有絲毫誤差。即便是萬民之上的皇上,下詔書時都不敢妄自尊大,在「皇帝詔曰」之前總要加上「奉天承運」四個字,向天下人明示此詔書是奉了上天的旨意,而不敢存皇上一己的私意。新年伊始,皇上的首要事務就是祭祀天地神靈,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國家的大小事務,皆以四時節令爲準,以不誤農時、不誤民生、不耽誤萬物生長的節令爲準,即便行刑處決罪犯,也必須等到天地的肅殺之氣到來、萬木凋零的秋天之後,是所謂「秋後問斬」。 就是說,帝堯以降,歷代帝王以至於萬民百姓,始終都有一個高懸於頭頂之上的至公至正的準則──天道規律。正是這個準則保證人類社會的道德維持在天神允許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順利走到歷史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