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老教授愛買保健品 悟套路寫防騙真經(圖)
黃秀蘭婆婆花了大錢購買這些保健品。

【人民報消息】家住廣州海珠區的黃秀蘭婆婆退休前是一名心理學教授,退休後卻迷上買保健品,多年來,她花在保健品上的錢超過40萬元。不過,她漸漸地發現吃保健品不僅沒效果,宣傳時還有許多破綻。於是,她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以自己爲典型案例撰文寫書,剖析老人爲何會沉迷買保健品,還以親身經歷解讀保健品那些「坑老」套路。 據《廣州日報》2017年4月21日報導,黃秀蘭婆婆今年87歲,曾是一名心理學教授,退休後回到廣州老家生活,住在海珠區某高檔小區,家庭條件不錯。由於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退休後,她一直有買保健品的習慣。 6萬元一臺的頻譜屋,數千元的心臟藥,還有上千元一小瓶的營養液……對這些貴价保健品,黃秀蘭婆婆幾乎從不手軟。多年下來,她告訴記者,自己花在保健品或保健器材的錢超過40萬元,她自然也成爲附近保健品店業務員眼中的「肥肉」。 「雖然兒女也知道我買保健品,但究竟花了多少錢,我沒跟他們細說。」直到去年夏天,她又花了10多萬元購買保健品。 「他們把我帶去韶關聽課,告訴我這些保健品只有國務院津貼專家才能買得到,我一心動就買了。」當時黃婆婆正好手頭緊,需要借錢,女兒追問之下,才發現母親把錢都花在買保健品上。 「其實當時我知道很多保健品是坑人的,但跟業務員太熟了,礙於情面才買的,所以女兒幫我把這些保健品退了之後,我就下定決心,從此一定要告別保健品。」黃婆婆說。 老人愛買保健品有5種心理 「覺得吃了這麼多保健品,確實沒什麼效果,而且我畢竟是知識分子,能夠看出其中的一些貓膩。」老人說。 於是,她開始寫文章,以親身經歷並結合自己的專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老人爲什麼願意買保健品,甚至很多時候明知上當還繼續買。她還將這些分析寫進自己研究老年人心理的相關書籍。 黃婆婆分析,老人買保健品,一是出於期待心理,總希望保健品真的能夠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病;二是源於恐懼心理,人老了,總會有種擔心,擔心某種疾病嚴重起來導致重病甚至死亡;三是從衆心理,她參加過不少保健品公司組織的「講座」,總覺得那麼多人買,肯定還是有一定好處的;四是名人效應,各種號稱「中央首長」專用的養生品,覺得不會有錯就買了。 不過,她坦言,除了這幾種心態,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源於老人的孤獨感。「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但對於老人而言,很多兒女不在身邊,就算在身邊也不能時時陪着,再加上對健康的渴求,對疾病的無奈和對死亡的恐懼,讓老人很容易產生一種孤獨感。」她感嘆。 黃婆婆告訴記者,自己的幾個兒女都在國外,目前跟大女兒同住。去年,她生病住院時,雖然女兒女婿下班後都會去看她,但那些熟悉的保健品業務員每天一個接一個輪着來看她。 「這樣的伺候比女兒還親熱,你好意思不買他的保健品嗎?」老人哭笑不得。 發現業務員「坑老」有套路 在她看來,保健品公司正是抓住老人的這些購買心理進行推銷。黃婆婆坦言,這些年來,她逐漸發現保健品銷售的一些貓膩,不少保健品業務員都有一套「坑老」套路。 「請來所謂的『專家』,鼓起如簧之舌,或是用點小恩小惠吸引你,讓你佔小便宜吃大虧。」她舉例,曾經看到電視上有「專家」賣風溼藥,還號稱藥是三代祖傳,結果媒體曝光稱「專家」是臨時演員扮演的。 黃婆婆說,她自己參加保健品講座也能發現破綻。有一次她參加一場保健品講座,對方在賣一種養生酸奶,號稱功能媲美駱駝奶、企鵝奶。「我一聽就有問題,企鵝不是哺乳動物,怎麼會有奶呢?所以我當場就提出了,講課的人也只好轉移話題。」 她說,很多保健品都號稱是稀缺的產品資源,聲稱「特供」,或是「中央首長」的「保健醫生」開發的。「有一次我買了一種號稱日本風行的保健品,結果我讓在日本留學的孫女去查,發現日本根本沒有這回事。」 她告訴記者,事實上,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相關部門查處,老人也知道很多保健品不可信,她也曾問過相熟的業務員爲什麼還要繼續推銷。「他們總會說,有的保健品是有問題,但他們賣的保健品沒有問題,真真假假,老年人也無法判斷。」 記者佯裝老人的親戚,致電其中一名保健品業務員,對方聲稱雖然市場上有的保健品確實有問題,但他們售賣的保健品有批號,是合格正規的,但當問及爲何不開發票時,對方則聲稱「哪家公司一查都有問題,我們最多就是沒交稅。」 找到興趣老有所爲 翻譯編寫書籍 「其實老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就能夠理性地對待保健品。」她告訴記者:「剛開始,我就是閒不住,想動動腦筋。」不想,剛開始翻譯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本想擱筆的她,爲了重新找到生活的支點,決定繼續翻譯。 如今,黃秀蘭婆婆參與編寫《青年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活百歲——延後衰老的策略》、《告別肥胖與糖尿病》等書。 從黃秀蘭婆婆的親身經歷,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低學歷的人都可能被坑,真正的原因是心靈空虛、生活寂寞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什麼樣的社會風尚形成什麼樣的生存環境。要想有好的環境就必須整體提高道德水平,說到底就是個改變人心的問題。△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不可思議的離奇猝死…觀音之鄉的悲哀(中)(多圖) 2017/5/6 (278,864次)
他們向天呼救,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了(圖/視頻) 2017/5/5 (246,209次)
不可思議的離奇猝死…寫給活人看(上)(多圖) 2017/5/3 (318,206次)
宋美齡評二姐: 一生每逢大事必糊塗(上) (圖) 2017/5/2 (635,558次)
印度八歲女「猴孩」衣衫乾淨成謎(圖) 2017/4/30 (106,359次)
歐盟離婚條件太…英相哭了,勒龐蹦高兒(多圖) 2017/4/29 (191,871次)
震驚世界的偉大演出 爲何你必看(多圖) 2017/4/28 (282,368次)
意念把四肢擰成麻花 此新聞深具含義(多圖) 2017/4/27 (281,588次)
北極熊的祈禱是人類的新課題(多圖) 2017/4/25 (104,166次)

習近平的這個決定破除上海幫的陰謀(多圖) 2017/4/24 (632,724次)
斥捧殺習近平!人民報銀行帳戶的錢不翼而飛(圖) 2017/4/22 (230,610次)
咋回事!英脫歐至今眉毛眼睛看不清楚(圖) 2017/4/21 (199,170次)
臺灣政黨呼籲生育並堅持立法同性結婚(圖) 2017/4/20 (198,226次)
人各有命!從碾軋不死的娃說起…(多圖/2視頻) 2017/4/17 (264,620次)
朝鮮再試射導彈 被美原地爆頭(多圖) 2017/4/16 (207,752次)
厲害!川習會一對一的進行了交流(多圖/視頻) 2017/4/13 (742,759次)
每日郵報涉誹謗 美第一夫人獲賠償(圖) 2017/4/12 (200,092次)
描述敘利亞戰爭苦難 普京辯不過卵石(16圖) 2017/4/11 (274,544次)
川普給阿薩德吃了59個大黑棗之後(多圖) 2017/4/10 (217,799次)
銀河系被誰推動 科學家的解釋笑掉大牙(多圖) 2017/4/6 (276,688次)
清明節江系在新華網暗咒習近平(多圖) 2017/4/5 (215,034次)
三條腿的倫蒂尼靠他自己的殘疾爲生(圖) 2017/4/4 (86,835次)
明鏡被封!何頻無意點火燒到江老闆(圖) 2017/4/3 (637,046次)
天上三恆星衝突 人間英格蘭奪位(多圖) 2017/4/2 (281,556次)
不同時期的11張古地圖讓我們學會謙卑(多圖) 2017/4/1 (294,077次)
小笑話:港人"治"港 林鄭被任命(圖) 2017/4/1 (298,807次)
今年七一宣誓就任港首的不是曾俊華(多圖) 2017/3/31 (219,488次)
新華網透露中聯辦張曉明成臭襪子(多圖) 2017/3/28 (200,499次)
小笑話:得罪誰,林鄭也不敢得罪他(圖) 2017/3/27 (297,406次)
新華網首頁這宣傳畫要整死習近平(多圖) 2017/3/25 (250,774次)
慘不忍睹的NASA新發現(圖) 2017/3/24 (276,696次)
習近平,香港什麼時候不再需要一國兩制(圖) 2017/3/23 (204,650次)
四位因公殉職的優秀共產黨員猝死(多圖) 2017/3/22 (310,275次)
南蘇丹客機墜毀只剩尾巴 全部逃生(圖) 2017/3/21 (77,779次)
神的眷顧!美國男子神奇打盹逃過死劫(多圖) 2017/3/21 (111,731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