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故宮內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
這是遺蹟底部的地釘(立樁)和排木(臥樁)。

【人民報消息】6月11日,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公佈一項研究成果,日前對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基建勘探坑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處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這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和建築基槽遺蹟。 這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太重大了! 當我讀到故宮考古的這段報道時,立刻想起人民報今年5月6日發表的署名文章《美總統大選的宿命 川普穩步白宮》那篇文章裏面有一段拿破崙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失敗的歷史故事。 讓人非常震撼的是拿破崙真正失敗的原因,是神要保住法國滿街滿處的精美藝術作品不被戰火銷燬,就不能讓聯軍攻入巴黎,這就是拿破崙突然大敗於比利時,並宣佈退位、投降。目地呢?當地球村新生的時候,傳統文化再次復興的時候,後人可以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可以有神認可的藝術作品拿來臨摹 。 那麼,在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時刻,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和建築基槽遺蹟能是偶然的嗎?這也是讓現代人可以知道老祖宗建的宮殿爲什麼會牢固,可以拿來臨摹。下面讓我們看看報道是怎樣說的。 新華網6月11日報道說,這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和建築基槽遺蹟。據介紹,在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內,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發現整個慈寧宮區域大面積存在明後期的磚鋪地面和厚約0.3米的夯土層。

這是明代早期牆基、明晚期夯土層和明晚期地面的部份遺蹟。
這是明代早期牆基和明早期樁承臺的部份遺蹟。

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後期的夯土層下爲殘存20層、殘高2.8米的磚砌牆基。牆基的北側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約2.8米的15層夯土夯磚層。牆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鬥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側距牆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發現東西向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之上爲東西向一組排木和南北向一組排木(臥樁)組成的樁承臺。樁承臺向南延伸在牆基之下,樁承臺周邊基槽內夯築厚約0.8米的碎磚層,使整個牆基更爲堅實牢固。 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處大體量牆基在層位關係、施工工藝、出土遺物等方面與慈寧宮花園東側發現的明早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爲明早期,廢棄年代爲明後期。雖然這段牆基的東西向長度和南北向寬度目前暫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與南側約60米的慈寧宮花園東院明早期大型宮殿基礎在功能上有密切關係,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宮廷分區功能的大型牆基。 專家現場勘察後還認爲,此處牆體基槽底部的黃沙層和含有青灰色有機物的生土層是距今3萬年至5000年前,後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線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遺存。因此,該處遺蹟對研究北京城市變遷、紫禁城歷史、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對公衆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參考。 看了新聞報導,咱心裏更豁亮了,這一步一步的棋都擺在這裏,中華民族的復興指日可待了。 各位,加把勁兒噢!(文/董九旺)△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