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是羣居動物。
在遼闊的平原上,斑馬容易成爲目標。
斑馬媽媽幫助孩子鍛鍊生存能力。

【人民報消息】今天看了一條消息,說科學家最新研究得出結論說斑馬紋完全不是進化的僞裝術,那是幹什麼用的呢?科學家說尚不得而知。 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月23日報導,斑馬身上的條紋到底有什麼作用,始終是進化論的難解之謎。其成因被進化論者描述爲「迷惑捕獵動物、防護不受傳染疾病的昆蟲叮咬、控制體溫以及反應斑馬羣體的關係」等等原因。 於是,科學家就有活兒幹了,去進行各種試驗,爲了驗證斑馬身上黑白相間的紋路是否是進化來的。你說達爾文耽誤不耽誤事兒! 一項發表於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的研究指出,斑馬紋不可能是抵禦捕食動物而生長的條紋圖案。 因爲,條紋不能讓斑馬的身形與背景相混合、淡化斑馬的輪廓等等;相反,斑馬紋只能突出斑馬與周圍背景的反差,讓斑馬變得更顯眼。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UC Davis)的野生動物學教授吉姆·卡洛(Tim Caro)說:「這項新研究的結果沒有找到一點支持斑馬紋抵禦捕獵者而起僞裝作用的證據。」 卡洛強調:「相反,我們研究所得的證據說明長期存在的達爾文和華萊士的那種進化假說是錯誤的。」 研究者表示,爲了檢驗那種假說是否正確,在坦桑尼亞的一塊地域爲斑馬紋拍照,之後使用空間和顏色濾鏡模仿獅子和鬣狗眼睛觀測能力,來觀察斑紋的能見度。 你說達爾文害不害人,浪費不浪費資金?如果,世界上沒有達爾文,那多好,人也不會認定自己是猴子變的,更不會沒事找事去研究什麼斑馬身上的條紋。 研究者爲了提高分析效果,在考慮獅子和鬣狗一般捕獵斑馬的觀察距離等條件下,計算斑紋的寬度和反差。 據報導,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實物形態學家阿曼達·梅琳(Amanda Melin)的解釋,「斑馬紋的保護色作用」是構想出來的說法,事實與之相反。梅琳說:「我們的一系列計算結果得出,在獅子和鬣狗窺測斑馬的距離內,無論是白天、黃昏或沒有月亮的夜晚,斑馬紋都能被發現。」 研究結果表明,斑馬紋在白天的可見距離爲50米、黃昏時爲30米、沒有月亮的黑夜爲9米。而且,在斑馬的大部份活動地點──開闊的平原,斑馬紋常清晰,獅子很容易辨認斑馬的位置。 因此,普林斯頓大學的斑馬學專家丹尼爾·魯本斯坦(Daniel Rubenstein)博士說:「斑馬紋讓斑馬的輪廓融入其所在的高草環境背景的說法是源自偶然觀測的一種陳舊觀點。這項研究爲我們提供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這種舊觀點不過是坊間傳聞罷了。」 報導說,研究還指出,斑馬紋也無助於斑馬之間的辨認。 而對於另外一種流行的斑馬紋易於防止蠅蟲叮咬的說法,魯本斯坦博士表示,那也是缺乏依據的結論。魯本斯坦博士說:「顯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那些論斷。」 可惜了兒的那麼多研究經費,而且還要繼續花研究經費。這個科學課題和研究成果講給幾位老農民聽,他們一聽就驚呆了:斑馬紋有什麼好研究的?花了那多錢,研究什麼……防不防止蠅蟲叮咬?城裏人咋這麼好騙呢?研究出啥來了?你們就畢恭畢敬,還可勁兒的往裏頭扔錢! 可以肯定,無論花多少經費,科學家也得不出正確結論來,因爲斑馬身上出現了黑白分明的道道兒,那不過是造物主想給人類一個更豐富的世界,而一時興起罷了。△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