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时事 › 文章: |
北京官媒担心:中共步本拉登后尘
该文开章就承认,国内外“大量分析”表明,美国格杀恐怖巨头本.拉登之后,“将投入更大精力对付中国崛起”;并说:“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担忧,即有一天美国会‘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作为障眼法,该文一律把“中共”混称为“中国”;又一律把美国对付中共,偷换成美国对付“中国崛起”。明于此,上述两句的原意,实际是:美国将投入更大精力对付中共;中共一直担忧,美国会“集中精力”对付中共政权。 出于对中国民众的洗脑与控制,中共喉舌需要精心造句。然而,中南海不会不清楚,中国人并不担忧什么“美国对付中国”,如果开放互联网,只会见证中国人欢迎美国人的巨大声浪。就像去年,就在中共高调反对美国航母开进黄海的同时,众多中国网民却巴不得“美国航母开进中南海”。 《环球时报》的这篇文章(以下简称《环》文),暗示,过去10年的反恐战争,阻止了美国对付中共。无形间承认,本.拉登及其恐怖集团,攻击和牵制美国,为“中共崛起”(被宣传为“中国崛起”)制造了难得机遇。难怪,本.拉登被杀,中国那边,有人哀叹连连,如丧考妣。令他们最惊骇的是:美军居然将本.拉登就地处死! 文章接着论述:“中国早已是影响美国未来霸权地位的头号因素。无论是拉登,还是卡扎菲,或者叙利亚、伊朗的统治者,他们能给美国带来的纷扰,决不可能挡住美国对中国的‘特殊关注’。” 这段论述,等于不打自招地承认,中共政权,与本.拉登、卡扎菲、以及叙利亚和伊朗的独裁者并列,属于同质的“黑色素”(此处,出于不便,《环》文暂时没有提到屡受北京唆使,不断给美国和国际社会制造纷扰的北韩金氏政权);中共喉舌用掩饰不住的骄傲口气,宣称,中共是其中的头号“黑色素”,带给美国(和文明世界)最大的“纷扰”。 事实如此。专制主义与恐怖主义,从根本上具有同质性,一党专政,本身就是国家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过去10年,趁美国缠身于中亚与中东,中共积极插入世界各地,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公开推销其独裁、腐败、金钱至上的意识形态,刻意抵消民主、法治、人权优先的普世价值。 《环》文把“中美敌对”归结为“美国右派的政治狂想”。然而,论及中美敌对及其“政治狂想”,始作俑者,却是中共头目毛泽东。 二战时期的中国史,就是美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史。二战中,中美本为生死盟友,共同敌国是日本;二战后,中美竟反目成仇,日美倒成为盟友。历史倒错的根源,完全在于毛泽东恩将仇报,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置于民族利益之上:中共夺取政权后,实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倒向红色苏联,全面推行反美政策,甚至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直接交手,大干一场。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虽然建交,关系缓解,甚至间断呈现表面和谐,但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是其中最大块垒。中共固守独裁、持续迫害异己,并自称“内政”,不容干涉;美国坚守自由价值、推进全球民主化,并认定:尊重人权,各国都不例外。论中美之间的对立、冲突、摩擦,这才是首当其冲的要害。其他,诸如贸易摩擦,各国之间都难免;军事对垒,则是意识形态对立的直接后果。 中南海把共产党政权的安稳,置为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不惜,内与中国人民对立,外与文明世界为敌。中美敌对关系由此延伸,并随时趋于激化。 《环》文声称:中共“有足够多的资源和力量”去对付美国。“最根本的一条是这些年持续发生作用的中美经济联系,它的规模之大和程度之深”,让美国不得不奉行“更为现实”的对中政策。 这段话,本身就立即戳穿了中共所谓“美国阻挡中国崛起”的弥天大谎,试想,没有如此“规模之大和程度之深”的中美经济联系,没有如此巨大的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天量消化,中国又何从“崛起”? 中共企望,美国最好对中国人权问题不闻不问,只埋头与中共做生意,“闷声发大财”,就像俄国那样,甚至对中国人民的苦难,幸灾乐祸。面对这样的恶邻——俄国,中共不仅不会恶语相向,连历史上被侵吞的中国领土,也都可以默许、默认。 《环》文结尾处,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美国人说的话:把中国当敌人,中国就会是敌人。之后,倒过来提醒中共内部:把美国当敌人,美国就会是敌人。这段话,连同该文题目,无疑是某种自我安慰,也流露出中南海不愿成为美国主攻目标的虚弱心态。 然而,只要中共一天不放弃独裁、一天不停止迫害中国人民,它就是美国和文明世界的天敌,必然遭受围堵、围困、孤立;步本.拉登后尘,最终招致毁灭性打击,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死守一党专制与既得利益的中南海,对此心中有数,故而加紧扩军、备战,穷兵黩武,无休无止。要为共军官兵不断加薪,要让盗版的隐形战斗机上天,要让买来的航空母舰下水,总之要吓阻美国,告诫后者:不得冒犯中共独裁政权,否则同归于尽。在《环球时报》这篇社论里,已经把话挑明了、说绝了:“随着中美关系的船越造越大,它一旦倾覆的后果已经是噩梦。”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