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七级核事故 裂变人类科学观(图)
 
石静笛
 
2011年4月19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海啸之后,核事故随着再次发生的强震一同升级。现在官方已经承认核事故已经达到七级。七级是国际核事件标准中的最高级,意味着大量放射性物质对社会造成特大的健康和环境影响。

在核能行业有一句话,叫“一个地方的核事故就是任何地方的核事故”。和日本核事故同级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事故中,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统计中,有九万多人死亡,还有九百万人受到伤害。

放射性元素的致命危害我们在1821年死去的拿破仑的头发里还可以看到,现代的科学家从中检验出来有毒放射性元素——砷,砷的一种化合物就是砒霜。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在现场死亡的31人,为了防止他们的尸体释放核辐射,都是用特制的铅棺密封后下葬的。即便是废弃的核能燃料棒、核电站的循环用水,还有核电站员工的衣服和手套、甚至是遭到核辐射的粮食、蔬菜,如果人们长期接受这些物质的辐射,对人的骨头、肝脏、造血系统和肾脏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核能技术是当代科学的几个最前沿领域之一。在近几十年来,科学的飞跃带动工业的发展,同时给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这已经使很多人开始反思,寻找人类的另一条发展路径。那么现在在日本核事故的巨大灾难面前,我们是否愿意彻底审视一下科学本身呢?

很多人如果跳出科学的思维,头脑里是一片空白,变得没有基础、没有基点、没有方法。是,这是因为全世界的人只要接受过教育,都是学习科学长大的。但是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中看,只是这几百年来的事情。而在那之前,人类无论东西方都是有另外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生活、世界以至宇宙的。

看到这,很多人都会笑话了,那时多落后啊。您可曾想过,这本身就是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点中去认识的。曾几何时,说一个人“迷信、不科学”是比说这个人笨还能贬损人。那么今天在科学的尖端领域——核能行业中发生了最高级别的核事故时,您是否愿意让自己的思想打开一扇天窗、从另一个角度从新审视一下科学?

如果不愿意,那和400多年前把反对宗教、坚持科学的布鲁诺烧死的人民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时空变换,但僵化、封闭的思维不是一样吗?现在是把对科学质疑的人和想法都一棍子打死而已。

其实,人类发现并利用核能只是这一百多年的事情。核能又称原子能,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这种方式被称为核裂变,把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叫核聚变。经过几代科学家前仆后继的探索和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家族不断被扩充。伦琴发现了X射线,居里夫人和丈夫一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后又独立发现了镭。居里夫人为此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享誉全球。但是最终她自己也死于放射性物质造成的血癌。

人类第一次使用核能就是在军事领域中。美国为了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的挑起者日本军政府尽快投降 ,在1945年8月将两枚原子弹投在了日本。到了1957年,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核能发电的原理是由核能产生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再转化成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最终产生电能。目前,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都建有核电站。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10年底有13个核反应堆在运行,近几年正是中国核电站兴建的“大跃进”阶段。

商业用途的核电站虽然和传统的煤炭、天然气发电相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或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并且非常高效。但是核电站会产生放射性废料,而且排放大量废热,并且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毁灭性的、世界性的。1979年3月28日凌晨4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第二组核反应堆堆芯压力和温度骤然升高,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超过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核能对人类的危害,即便是发现它们的科学家们也根本无法想像。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发现,用慢中子轰击铀核的时候会发生铀分裂,7年后核能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就在一刹那间把广岛全部毁灭。当哈恩得知后惊得大叫“什么!十万人的生命被毁灭了?这真是太可怕了!”

还有一些人是出自经济利益反对理性的从核事故中去认识科学。据去年年底的维基解密披露,中国的电力、能源、通讯等多个领域完全掌握在中共高层的家族手中。核电站一运转起来,那可是真是“黄金万两”,几亿人上缴的电费是支撑他们奢侈生活的物质基础。那么,他们找来自己的御用学者和专家,在大陆官方的媒体上告诉老百姓们,对核能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咱们还要大力发展,这种专家说的话怎么能够真的很科学呢?

人类真的只能到核战争毁灭地球那一天再去审视科学吗?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核爆炸产生的高温热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后,幸存者生活在黑暗、寒冷的世界里。空气中弥漫着放射性污染,粮食和水的供应、供热和能源系统、通信系统都完全停顿,冻饿中疾病和瘟疫在人类蔓延。全球性的气候也随之剧变,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目前人类所看到的科学在许多方面对世界的破坏,如同置人类于水煮青蛙的处境。如果人类能有先见之明,就能开辟出另一条发展之路。这一切,请从审视科学开始。

 
分享:
 
人气:26,31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