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的四大缺失
據《北京青年報》、《羊城晚報》、《楚天都市報》等大陸多家媒體報導,今年10月,中國小學語文教材陷入一場新的「杜撰」、「造假」風波,並被指有「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四大缺失——近日,一個由17名浙江省語文教學一線教師組成的名爲「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的民間研究團體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再次「炮轟」小學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任意篡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被該研究團體批爲「臃腫而贅餘」。
例如,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本來只有6句30個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咪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而在課文中,被加入了「寫作背景故事」,敘寫了作者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逢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遊子吟》,課文還配了3幅彩圖,相關教案中表示這3幅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課文和古詩。」
「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對此的評價是「原來琅琅上口的《遊子吟》,被費盡心思地包裝起來,彷彿農民家裏新買了空調,室內機上頗費氣力加做的木套,沾沾自喜以爲是偉大的發明,其實臃腫而贅餘」。
垃圾課文比三聚氰胺危害更深遠
中國現代文學博士、《收穫》雜誌社副編審葉開在其個人博客上炮轟上海小學語文課本惡意篡改和剽竊他人文章,是垃圾課文,比三聚氰胺奶粉還要危害深遠。言論一出,即刻引起網友的幾百條跟帖———小學語文教材選用文章的問題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葉開發現上海小學三年級課本有一篇沒有署作者名的「課文詩」《信》寫得非常糟糕,交雜着空洞的說教和虛僞的想像,四年級第二冊課本的四十篇文章,只有一篇署作者名,其他的大部分是剽竊和篡改的。
安徒生的著名童話《一顆小豌豆》被篡改,葉開稱之爲「削足適靴」。
他認爲,懂得欣賞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名家名篇選入課本,根據時代的要求適當編輯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編撰者以削足適靴的手法,把固化的表達方式、 遣詞造句甚至是思想方法強加進名家名篇,傷害到原文準確優美的語言文字,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葉開質問道:經典作品會伴隨着孩子的成長和領悟力的提高而帶給他們不同的感受。如果爲了孩子的理解力,是不是可以把中國人背誦了1500年的李白的《靜夜思》改爲小孩子戲說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開窗「呢?王安石的名句可不可以改成 「春風溜躂江南岸」呢?
葉開表示,「小學語文教材裏大量出現的剽竊和篡改的劣質課文,比三聚氰胺奶粉還要危害深遠。因爲這是從小孩的課本開始的做假,山寨大國的根源就在這裏。教材做假,而且大量做假。還包括公開課做假,評估做假,小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忙着做假,他們長大了會怎麼樣?」
教材親情名篇被指「假大空」
「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對國內幾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研究,發現部分課文存在假大空現象。該研究小組不久前出版了《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研讀報告,指出《陳毅探母》查無實據,《烏鴉反哺》不符合自然規律,《小蝌蚪找媽媽》裏面的「青蛙媽媽」拋棄子女,是不是太冷漠。
報告作者認爲,儘管它們謳歌了親情美德,但要麼編造痕跡太重,要麼思想老舊。該報告主要作者郭初陽、蔡朝陽等表示,批判是爲了「讓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字形象伴隨孩子左右,爲生命打下溫暖、厚實的底色。」
此外,《愛迪生救媽媽》也被研究小組作爲教材「杜撰」的例證。
網友「清風」說:愛迪生利用光學原理,讓母親在光明中順利地完成了手術,這個故事讓許多孩子深受觸動。如今,郭初陽做了回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孩子」,他告訴您,您的這些歷史記憶中的美好畫面,有些是不存在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些畫面是被別人PS過的。但PS的理由,不是像「正龍拍虎」的周正龍般爲了赤裸裸的利益,而是要對您進行良善的教育。這樣的理由總讓人有些不舒服,套用一句話,就是「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
《陳毅探母》剽竊《二十四孝》遭痛批
小學課文《陳毅探母》的故事,郭初陽查詢中共元帥陳毅有關資料後發現內容與歷史情況不符,他還發現,在元代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陳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質的一則故事——《滌親溺器》。該故事描寫了身居高位的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爲母親洗滌便桶的感人事蹟。
《陳毅探母》的假故事遭到衆多網友的痛批,網友認爲,假故事無法承載真道理,教材不能用虛構的美德「綁架」孩子,教材做假是忽悠孩子,任何歪曲、篡改、杜撰、拔高得來的「善意謊言」,都是對童年信仰的欺騙。
作者江南醉發表《詰問《陳毅探母》:親情可杜撰?真實可編造?》的文章指出,「如果一本教材被視爲『權威』和『統一』,並且不容置疑,進而放到高高的神壇上,才更讓人揪心和恐懼。」見賢思齊,疾惡揚善,這種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應該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任何歪曲、篡改、杜撰、拔高得來的「善意謊言」,都是對童年信仰的欺騙。
「試想一下,深深感染自己的課文,竟然是無中生有的僞作;頂禮膜拜的事蹟,原來並不曾真實存在。這種挫敗感和荒謬感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作者孟木二梓在紅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撒謊教材」是「撒謊作文」的罪魁禍首。
作者表示,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用文章中的「道」(思想)來教化人。但問題在於,這個「道」不能隨意拔高,更不能通過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來 「精心嫁接」。小學語文教材作爲孩子的啓蒙讀物,如果其中充斥着許多內容失實、無限拔高的文章,對孩子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危害無疑是巨大而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