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新唐人電視臺將在今年五月舉辦首屆新唐人電視臺全球中國舞舞蹈大賽。比賽以中國古典舞爲比賽項目,向全球舞蹈專業人士開放。屆時,亞洲、歐洲、澳洲和北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新唐人電視臺將播放比賽實況。

關於中國舞及這次舞蹈大賽,大紀元記者採訪了兩位舞蹈藝術專家,他們是從事舞蹈藝術近五十年的大賽組委會主席、舞蹈家張鐵鈞女士,以及評委之一、資深中國古典舞專家曹逸女士。在訪談中,對中國舞的來源、特點、比賽的評分標準和對參賽者的意義等諸多方面做了詳細介紹。本文刊登訪談的第一部份。

中國舞的歷史淵源

曹逸介紹說,中國舞其實是中國古典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舞蹈。它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從歌舞到戲曲,再回頭從戲曲中提煉出舞蹈。中國舞也一直在吸收不同藝術的東西豐富自己,在當今成爲了一個非常主要的舞蹈派別。

她說,「中國的舞蹈在歷史上也歷經興衰,漢唐時代較盛行,傳說中漢朝趙飛燕能作掌上舞;到了宋元時,中土戰爭比較多,一些舞蹈漸衰,同時因戲劇的興起,歌舞被吸收到戲曲當中;而明清也是這個情況 。」

關於中國古典舞的來源,曹逸說,中國曆代的舞蹈一直在民間或宮廷存在,但沒有辦法完整保留。留下的記錄來自於文字、壁畫、繪畫、或是在出土文物陶瓷品上繪製的形象和場面。通過對這些的研究,通過舞姿和對人物的刻畫去尋找內在的規律,這就是中國古典舞的一個重要來源。

她說,「比如在七十年代,一些藝術家到莫高窟參觀以後,根據壁畫上的舞姿,韻律和佛的造像編排成舞蹈,也叫敦煌舞。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女子獨舞──敦煌彩塑、和七十年代出來的舞劇《絲路花雨》」。她表示之後又出現的仿唐樂舞,也是從史料記載中發掘出來的。

濃重的傳統文化背景

張鐵鈞認爲中國舞蹈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她解釋說,中國五千年文化,經歷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換,會帶來新的文化。這文化的變化也體現在舞蹈中:比如元代的舞蹈是受蒙古舞影響比較大的,藝術舞蹈甚至服飾都是受蒙古文化的影響。到了明朝就和元朝不一樣了,從現在的朝鮮舞上可以看出明代的東西,如朝鮮舞的帽子是朱元璋式的帽子。日本則繼承了唐朝的文化,如他們的和服、舞蹈、禮儀。

不過她指出,蒙古保留了很多元朝文化,可是近代蒙古舞是很多現代人創作的,我們當年自己學的蒙古舞和現在的蒙古舞就有很大的區別。

引入武術和芭蕾技法 傳統未變

曹逸還談到了中國舞在表演和教學體系方面的形成過程。她說,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建立時中國古典舞的訓練系統是參考了芭蕾舞的整套結構。然後從中國戲曲當中把舞蹈的成份給發掘出來了,同時也吸取了民間保留下來的一些舞蹈,根據這些建立了中國古典舞的整套訓練體系。

曹逸還說,隨後在在六十年代出現了中國古典舞教學大綱,到了八、九十年代又有新的發展,這也就構成了目前的中國古典舞的體系。期間引進了武術的部份動作、韻律等,建立了「舞功課」,就是毯子功:如翻小跟頭、前滾翻、大跟頭,前撲等,加上一些兵器。上個世紀末,還吸收了戲曲的一些服飾的東西,例如長的水袖,使中國舞的表現力更加的豐富。

張鐵鈞補充道,除了芭蕾和武術,中國舞還引進了體操,而且各民族間也在互相滲透。她認爲中國舞中大概芭蕾舞有10%的滲透,有10%是民俗的東西,80%的還是傳統的東西。


---------------------------------------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29城市售票

新唐人全球中國舞舞蹈大賽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