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風感冒!中央政治局這樣談六四(多圖)
 
門禮瞰
 
2006年6月6日發表
 

6月4日,屠城之後的北京城,坦克壓境。(人民報)

【人民報消息】近年來中共收到有關八九政治風波的意見信函,有二千五百多份。這根本不包括那些六四的流亡學生、職工等及其家屬,以及「天安門母親」等的要求平反或要求回國定居、探親的信,這僅僅只是那些中共認爲對它完全沒有敵意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其他「朋友」們的意見信函。

即使是這樣,中共依然非常緊張,聞見「六四」風就傷風感冒。

中共殺人沒有猶豫忸捏

民主黨派人士十多年來曾多次提出建議:如果對八九政治風波的定性、處理能作出糾正和平反,有利於國家社會各階層的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共產黨的領導和增強自信,有利於「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有利於以建設爲中心的凝聚力和積極性。

但是,中共對自己一點信心也沒有,它唯一相信的就是坦克車機關槍和金錢加謊言。中共從建黨後一路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在聯合國、在臺灣香港找人爲他發聲,不使上錢,誰會昧着良心替它說話舉手呢?


青島買400多萬元裝甲防暴水炮車想幹什麼?
爭鳴雜誌6月刊報導,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啓德等都提出:分階段作出若干修正、糾正,把可能發生的震盪控制在一定範圍,在稍後宣佈撤除八九政治事件中對學生的通緝令;准許流亡學生、職工和其他人士返國生活、探親、工作等;對八九政治事件的性質進行糾正並作新的政治結論。

1989年6月4日,17年前的那一天中共可不是分階段殺人的,一顆開花子兒打入身體立刻就炸開,進去眼兒小,出口一塌糊塗。這是國際上禁用的子彈。但中共使用了。如此殘忍的舉動,中共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忸捏,而要平反時卻擔心「社會動盪」。開槍殺人時怎沒有擔心過社會動盪呢?

五月十三日,這對中共是一個敏感的日子,這一天,中央政治局召開了今年第十七次會議,對「六四」事件又一次進行了複議。

會議有二大議題:一是通報社會治安,一是對八九血洗天安門進行復議。這是自1991年以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就「六四」事件進行復議,只有1996年、2001、2003年這三年沒有複議。

羅幹曾慶紅在會上的兩個通報

會議先由羅幹把持的《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來通報中共最關注的「穩定」情況,再由曾慶紅把持的中央書記處通報在黨內、民主黨派高層、上層建築領域進行的調研內容,然後進行復議。羅乾和曾慶紅爲了進政治局常委會,十六大前打的不亦樂乎。這兩個人爲了把持權力在會上把「平反」說的比沙塵暴、泥石流和火山爆發還可怕。

與會者雖然明白他們嘴裏冒的全是虛火,但都順水推舟的說,「當時局勢下采取的措施是正確的,是沒有其他選擇的,否則將是一場國家災難。」

言外之意,六四鎮壓是正確的。

不停止現行罪惡,平反六四沒有實質意義


汕尾被殺農民家屬悲憤難已!(人民報)
平反六四對中共來說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那些決策者都已死去,問題是這會帶來一連串的後效應。那就是不停止現行罪惡,平反17年前的六四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這,正是中共感到最困難最棘手的事情。

現在,江綿恆負責的金盾工程已經在大陸實施,內地各市已在公共場所、交通站點普遍安裝全天候錄影監控裝置。中共撥款280億元,分三批進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瀋陽、重慶、天津爲第一批。用人民的血汗錢去監控人民。這比六四還可怕啊,一年365天,年年月月日日生活在恐懼之中,這個日子怎麼過下去?

還有,一個小城市就花400多萬元買一輛裝甲防暴水炮車來對付老百姓,共產黨什麼都不生產,是老百姓養活了這個龐大的專門殘害人民的惡黨,人民爲何要繼續養活它呢?誰需要它平反?中共根本就不應該存在下去。

六四十幾年之後,中共在汕尾、中山等等地區出動坦克或開槍殺害無辜百姓,這不是一個兩個地方,在中華大地上這是個普遍現象。據中共司法部透露,僅僅今年1月至4月底,省一級公安、法院就已收到1460多宗冤錯案受害人及家屬提出要求中共政權作出賠償和道歉。獨裁體制不毀掉,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怎麼能解決?

另外,平反了六四,把趙紫陽軟禁到死的問題怎麼定論?中共高層誰來承擔責任?

最要共產黨命的是,活體摘除器官的罪行和賺取數以萬億元的血錢要不要追究?江澤民、羅幹們各分了多少?羅幹去阿根廷購買礦山的錢從哪裏得來的,得了多少?存在哪裏?這些錢是多少生命換來的?別忘記,羅幹可是中共公檢法的最大頭兒,政治局常委,專管社會治安的,一個政權讓這樣的人坐在這個位置上,這個政權還能讓它維持嗎?

如果中共平反了17年前的惡行,現在仍每日不斷幹着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屠殺,使中華大地出現更多更多的「天安門母親」,甚至連「母親」也給開膛破肚,內臟洗劫一空,這種平反有什麼實質的現實意義呢?有什麼可歡呼的呢?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31,01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