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我和孩子们的故事

【人民报消息】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和她的学生们的故事。

(一)

2000年元旦前一天,我郑重地把所有的作文发给孩子们,告诉他们:“今天可能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

孩子们愣住了,同声问:“为什么?”孩子们听完我的话后,都哭了起来。

下课后,我慢慢走出校门,无意间一回头,却发现全班学生都悄悄地跟在我身后也出了校门。我正想批评他们,班长雪儿轻声说:“老师,你现在就要走了吗?”原来他们以为我即将离去,想要送送我。望著这一张张稚气未退的脸,我强忍著不让泪水淌下来。

(二)

十年前,当18岁的我从师范毕业第一次登上讲台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对踏上社会走入人生新的一页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仿佛一切都能在我精心耕耘下结出美好的果实。第一个班的孩子们爱和我一起玩儿,觉得我不像个老师,却象个大姐姐。虽然只相处短短的两年却也能忆起诸多乐趣。

但是,好景不长,现实中的一切使我逐渐失去初时的自我。评职称,长工资,分住房,办公室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班就像是在打仗,三尺讲台变成了争名夺利的场所。慢慢地我由一名腆腆文静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失望害怕的妇人——自私、蛮横、好强。第二个班的孩子们日日看著我在他们眼前上演这一幕幕,慢慢地,他们看我的目光中多了怀疑、冷漠和仇视。尽管每次看到这样的目光时,我内心深处会隐隐地颤栗,但更多的是麻木。

和第二个班的孩子们相处了两年半后,也就是96年2月,我做了母亲。第二个班的家长们借我休产假集体要求校长更换老师,学校只得让我接任第三个班。

我感到难言的羞辱。人说:“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好胜的我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拿出了刚出校门时的工作作风,初为人母的甜蜜和苦涩也使我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了几分耐心与关心。但当这一切努力又一次次的在“潮流”的带动下,回到了往日的旧戏中,我感到失望、迷茫、痛苦。我在心中呼唤,也曾在庙中虔诚上香敬请佛祖帮助我,但都毫无用处。我只好用随大流、得过且过的心态来麻醉自己。

(三)

一天,老同学小文打电话说要来看我。我约她在星期二,因为那天我没课。一见面,我差点儿认不出她来。几个月不见,以前全班有名的药罐子,整日病病歪歪、眉头紧锁的她如今是脸色红润,沉静中透出一股力量。

“嘿,你吃了灵丹妙药啦?”我高兴地一边拉著她的手一边往屋里走,心里更吃惊。以前她的手一年四季都是冰凉的,黏乎乎的,而现在我手里的那双手热乎乎的很润滑。

“说我找到了灵丹妙药还真不假。”小文望著我笑眯眯地说。
“别卖关子了。”我递给她一杯茶。
“关子都在这儿。”小文说著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我今天来就是给你送这本书的。”

我好奇地接了过来。

“我是三个月前从邻居那里得到这本书的,还没看完就发现,这比灵丹妙药还灵。他不仅把你身体上的病变都根治了,更重要的是把这里的病变给摘掉了。”小文指了指脑袋。

“真有这么灵?”

“要知道梨子是什么味儿就亲口尝一尝吧。”小文仍然笑眯眯地说著。
小文稍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迎面看到的是作者的照片。
“咦,怎么这么面熟?”心中隐隐约约觉得在很久很久以前和作者见过面。

作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突然,好像冥冥之中一直在等著他来告诉我这些。读著读著,我从好奇变得惊叹,又从惊叹陷入沉思,最后我头顶上象响了一个炸雷似的把我从长长的梦中惊醒。“我都明白了!”我望著作者的照片默默地说。

这本书就是《转法轮》。我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是1997年11月4日。

(四)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我上完课走下讲台,鼓起勇气对孩子们说:“老师最近找到了一位好老师,看了一本他写的教人按照‘真、善、忍’做好人、做更好的人的书,明白了许多道理。以前老师脾气不好,让同学们受苦了。以后老师要用善心去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让你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快乐地学习生活。”

原来“嗡嗡”作响的教室“唰”一下寂静无声,我尽力平静地望去,一双双圆睁的双眸中分明划著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两年多后,我从监狱里回来,学生们来看我。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一天。雪儿笑著说:“刘老师,当时我们都不敢说话,因为我们害怕你是不是又想了一个新法子来治我们。但我们都喜欢‘真、善、忍’这三个字,老师要能做到多好啊!”我听了也笑了。“不要说你们不相信,你们父母是更不相信。”

在98年2月的一次家长会上,我平静而认真地告诉家长们我要按照“真、善、忍”的要求做一个好教师时,他们看著我,有麻木的,有冷漠的,有怀疑的,也有在应付我笑的。

“我爸爸那天回来还学给我们听,满脸的不在乎。后来我们看到老师你真的变好了,我就跟爸爸说,我们老师真的变了,脾气也变好了,不是以前的那个老师了。你们以后不准乱说我们老师了。”当时的学习委员斌斌接口说。

是啊,谁能相信我这出了名的老大难会在这么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变呢?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12月底,短短的两年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

(五)

一天24小时,我有近10个小时与孩子们在一起。我用善心和爱心为他们负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他们人间初旅的路上,为他们点燃一盏导航的明灯。

我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午休时间采购了好几百册价廉质优的图书杂志,办了一个图书角,用讲故事、读书会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去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讲我从书中学到的东西。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一桩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都成了我用“真、善、忍”法理来启迪他们善良的天性的好机会。

我和孩子们讲中国古代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成为国家栋梁的典故。韩信从小就不是一般的人,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他不同于一般常人他才能做那么大的事。又结合班上同学互相之间不忍让,常有吵架、打架事件发生的情况,告诉他们做人要互相谦让、要有宽忍之心,处处为别人著想。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用大人少有的灵性感受到了许许多多。家长们后来告诉我,孩子回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还反过来教育大人。在后来的作文及考试中,这些书中的故事也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素材。

一位同学在造句中这样写:“我们刘老师看起来是一个平常人,但她却是一个和常人不一样的有著高尚品德的人。”

有的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们出去吃火锅,大人们为了争座位和别人吵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我想起刘老师的话,就跑过去拉住爸爸说:‘你又忘了,老师讲过做人要‘真善忍’,你打人就是不善不忍,……。’”

家长事后感慨地说:“都是独生子女,被惯坏了,我们怎么教也不听,可你几句话就教育了他,还教育了我。孩子一下就懂事了许多,谢谢你。”

学校里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事常有发生。一次,一个高年级的男生把班上的一个孩子打得头破血流,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我没有简单粗暴地对待打人的学生,也没有告诉对方的班主任。我把他带到办公室里,握住他的手,慢慢地和他讲道理,启迪他的善心。后来,那六年级的学生哭了,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打那以后,他每次在校园里看到我,都会敬礼喊“老师好!”

我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为什么打人、骂人是做坏事。一段时间后,不但高年级学生很少欺负我们班孩子,我自己班上的孩子也很少打架吵嘴。

有一次,班上一个号称“拳王”的男孩与学习委员斌斌争执动了手,连续打了几个人。以前的我可能早就气炸了。但那天我把隐隐升起的怒气排斥掉,没批评“拳王”,而是马上开班会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两个人一开始象斗架的公鸡站在我身边,互相怒目而视。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个叫栗儿的学生说:“他们都不对,大个子先打人,没做到善,但学习委员也还了手,没做到忍。”有的说:“老师讲了,班上56个人就像一家人,应该互相爱护、与人为善,对每个同学都好,不能打人……”

我被孩子们直率真诚的话语感动了,两个“小公鸡”都哭了,各自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又握手和好了。

后来有老师告诉我:“六年级三个班中,你原来教的那个班学生最听话。不是任课老师叫他们做的事,他们能尽力去做,做不到也不说假话。太纯了,哪象其他六年级学生思想那么复杂。哪个老师教哪个班时间长了,班上的学生性格都像那个老师。”

我当时默默地笑了。

现在的孩子们学习负担很重,一个小学生从早上7点半上学,到晚上6点才放学。回家有时做作业还要做得很晚,学生家长都苦不堪言,怎么才能真正让学生减负担呢?我知道,光靠压作业量是不解决问题的。除了启发孩子们自觉学习外,还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以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我结合课本大纲要求,并借鉴别人的经验精心调配作文训练,一学期九次大作文,平均每两周小作文、随机作文,并尽量让孩子们在校内完成,极少布置家庭作业,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例外。为了激发写作兴趣,事前准备、参观、模型、范文准备;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评比、选评贴出优秀、进步作文、发奖……两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了几本自己的作品汇集。班上的平均分从过去全年级的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孤独,整日里与电视、游戏机玩具为伴。当我给他们讲我自己小时候和伙伴们尽情玩乐的一件件很平常的事,他们就像听天方夜谭一样。我尽量克服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调整时间每周搞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尽力使他们童年如花的岁月能丰富多彩。带著他们在游戏中品尝生活的美好、朋友之间合作的美好、大自然一花一木的美好。野炊活动、看谁手儿巧、打水枪、游泳、都江堰一日游、集体过生日、去公园集体做游戏、排舞蹈、看望生病的同学、到同学家中互访、踏青……。那一张张照片留下了一份份美好的回忆;那一篇篇作文中记载了他们幸福充实的生活。

当我被关在监狱中,孩子们让我的家人带话给我,他们等著我,等老师回去后给他们上课,搞课外活动,他们想再见到笑眯眯的刘老师。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4/2/29/30138.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