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繁華背後依然貧瘠 中國經濟暗藏「內憂」
 
於祖堯
 
2002年3月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經濟快速增長染上了對擴張政策的依賴症,而潛伏的財政和金融風險卻使擴張政策難以爲繼;離開繁華喧囂的街區,人們看到的是另一個貧瘠瘦弱的中國。

  總結去年,規劃今年,是即將開幕的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最主要的議題。世界經濟強體一片衰退的衝擊波盪漾全球,我國經濟逆風而上繼續在適度快速增長的平臺上前行。經歷了抵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機體的免疫力、抵抗力進一步增強了。然而,我們不僅面臨外患,同時還存在着內憂,憂患意識不可無。

  擴張型財政政策流露長期化傾向

  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財政政策由緊縮政策轉而實行擴張政策。所謂積極財政政策,其基本特徵是以增加赤字和增發國債爲主要內容,所以屬擴張型財政。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刺激了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政策效應是明顯的。但是,現在本應淡出和轉型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卻出現了長期化的趨勢,經濟快速增長染上了對擴張政策的依賴症,而潛伏的財政和金融風險卻使擴張政策難以爲繼。這是當前政策抉擇面臨的一道難題。

  2001年,GDP增長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個百分點,且呈現逐季減緩趨勢,經濟整體增幅下降的態勢表明擴張政策的效應在遞減;國有企業在基本實現三年脫困目標之後,脫困的成本和代價尚未消化,又出現效益回落,利潤增幅持續下滑,部分企業脫困後又返困,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國有單位的投資靠國債支持繼續上升與非國有單位投資乏力形成反差,表明除了政府國債投資之外,各類市場主體的自我積累機制依然乏力;物價由低速回升轉爲全面回落,去年零售物價下降0.8%,工業生產資料出廠價下降1.2%,生活資料出廠價下降1.5%;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難度加大,去年下崗未能再就業的職工近600萬人,城鎮實際失業率高於登記失業率2-3個百分點;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增加農民消費、啓動農村市場乏力,制約農民增收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潛伏的財政危機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深。

  回顧2001年,瞻望2002年,對今年經濟發展和對策,似應作出以下幾點認識:

  連續4年實行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經濟增幅下滑的態勢得到遏制,併爲今後經濟增長和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條件。但是,放鬆銀根的政策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它好比一劑強心針,不可能帶來經濟持續快速穩步增長,爲經濟長期發展埋下隱患。鉅額的財政赤字,沉重的債務負擔,貨幣超經濟發行,最終勢必釀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和金融危機,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如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或者導致經濟滯脹(如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所以,任何一位明智的當政者都不會長期推行擴張性政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一度財政敞開國庫花錢,銀行開足馬力印發鈔票,由此釀成的苦果至今還沒有消化完畢。財政長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過高,居民儲蓄超常增長等,這些因素都給經濟投下了通貨膨脹的陰影。現在人們之所以沒有看到它的現實威脅,是由於出臺的改革措施強制地遏制了購買力的需求變現,把收入鎖進銀行的保險櫃;是由於貧困人口增加,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購買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財政和貨幣政策在不能兼顧推動經濟增長和化解經濟風險時,應當適時地把重點轉向後者,決不能爲保暫時增長而犧牲長遠發展。

  當前,擴張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經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勢頭,但經濟增長對它的依賴性並未減弱,經濟自身的增長機制依然乏力,因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出現了長期化的危險傾向。國內外的歷史教訓表明,一旦把擴張性政策長期化,後患無窮。防患於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財政和金融危機,二要預防陷入「滯脹」泥潭的可能。

  莫追隨發達國家進入「消費社會」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但生產歸根到底是爲了消費、依賴消費。近代工業革命飛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導致消費資料極大豐富。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無節制的物慾滿足爲宗旨,奉行物質消費至上主義;超越生產和消費的能力,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爲代價——「現代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正像傳染病一樣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和擴,成爲當代世界的一大公害。

  中國GDP總量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居世界第6位,但僅佔世界GDP總量的3.6%,美國佔32.6%;中國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在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居第39名,美國居第2名。

  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8億美元,爲世界第十大貿易國,但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出口佔5.4%,進口占3.2%。

  中國靠佔世界耕地總面積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1/6的人口,解決了13億人民的溫飽。但是,現在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處於絕對貧困狀態,如果按照聯合國的人均每天消費1美元的貧困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則要多得多。在城鎮,已經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人數衆多的貧困階層,包括600多萬下崗職工、600多萬失業人口,還有不能按時足額領到退休金和工資的退休職工和鄉村教師。城鎮中缺房和無房戶上百萬,大量危房、貧民窟亟待改造。城鄉居民缺醫少藥。

  雖曾爲文明古國,但中國現在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狀況令人發憂: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甚至低於最不發達國家。雖然實行了9年義務教育制度,農村教育卻還要靠「希望工程」支撐,政府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的撥款仍未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標準。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僅爲50%,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重僅爲2.1%,文盲高達8507萬人。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佔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爲2.88%,美國爲2.44%,韓國爲2.29%)。

  我國是農民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業大國,農業至今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勞動生產率低下,2/3的勞動力困在人均1.5畝耕地上,由於農業現代化步履艱難,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元,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鮮設備一年就損失800多億元。

  現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是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經過50年建設,我國基本上已經建成了較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已進入到中期階段。但是,工業總體的技術裝備水平仍然落後。據全國工業普查資料,1180種專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水平的僅佔26.1%。機械產品中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5%,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8倍。每年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購置的設備60-70%依靠進口,許多行業的裝備都被外國佔領。設備製造業丟掉了國內市場2/3的份額。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和部件的研究開發相當落後。

  離開繁華喧囂的街區,人們看到的是另一個貧瘠瘦弱的中國。如此強烈的反差發人深省:我們到了追隨發達國家,仿效他們的生活方式,趕超「消費社會」的時候了嗎?有人說:「中國已經進入休閒時代!」錯了!現在依然要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皇家林園北京的頤和園現在成了大衆的休閒地,但人們不該忘記這正是「老佛爺」的劣跡:興建頤和園是以犧牲國防和近代工業爲代價的!


 
分享:
 
人氣:10,78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