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俄溫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政治科學教授索林格(Dorothy J. Solinger)撰寫的文章說,但是一旦調查中國國有企業工人的困境,那幅玫瑰色的圖畫立即黯然。從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採取減少人員提高效率政策。一名失業工人說,由於人們都喜歡購買外國電子產品,許多工廠倒閉。
只有不考慮最近幾年被裁減的四千五百萬到六千萬工人問題,「雙贏」說法才能得到支持。被裁減人員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三十五歲以上,沒有技術,並且由於他們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成長,部份人甚至被剝奪上初中的機會,因此「文化水平低」。如果把他們的家庭成員計算在內,受到裁員影響的人數超過中國四點五億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競爭加劇,更多企業可能消失,更多工人可能失業。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預計,今後五年可能有四千萬人失業。這將遠遠超過中國可以創造的就業機會。
加入世貿組織肯定會對中國的農業和製造業產生負面影響,而那兩個行業爲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索林格說,根據他在過去三年訪問中國官員、失業工人、政府內部分析報告、中國報刊文章和其它調查研究,其結果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樂觀說法構成挑戰。
對於衝擊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問題將會得到解決的說法,他認爲對整體經濟可以那麼說,但對失業工人就不符合。一名工會官員說,很難找到僱主招聘三十五歲以上的人。
對於中國消費者將得到更多、更便宜的外國產品說法,索林格指出,對於中產階級以上的人那是不錯。但失業工人如何看?「汽車再便宜,又有什麼用?我們買不起。至於彩電,我們已經有一個。……我們看不到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們普通百姓的任何好處。失業的人會更多。」
關於出口導向型企業將受益的說法,索林格說,這仍然要看行業。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玩具、服裝、鞋、紡織--應當發現更多開放市場。但這些行業受益並不等於可以轉換成那些被關閉工廠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機會,製藥、機械、汽車、化工和鋼鐵業數十萬人已經被裁減或者將被裁減。
即使在所謂的優勢行業,並非人人受益。例如紡織工人,到一九九九年底,由於中國有意壓縮九百萬過時的紡錠,數百萬紡織工人失業。除了華東幾個紡織基地之外,中國大多數紡織廠都存在如下問題:技術落伍、設備已經用了幾十年、品種單調滯銷、工人教育程度低難以適應現代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