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現代西方文明對道的回歸(一)

化外

【人民報消息】大話道家道教

中國的古代哲學諸子百家,數道家最為神秘、受的歪曲誤解最多。道學起源莫衷一是,雖推黃老為祖,實際上「黃」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無實。張角創太平道、張道陵開創五斗米教,都在漢末亂世,是道家歷史上最早的現代意義上有組織、有規章制度的宗教。但張角的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遂絕跡;五斗米教有兩大特點,一是政教合一,一是嗣姓單傳。在四川搞政教合一的張魯被曹操收降,後世張天師隱居山西龍虎山,斷了濟世的念頭,潛心修道。從此修道便成了個人行為,注重自我修煉,訣竅、經藏多為師徒單傳,不象佛教廣發佛經,大講普度眾生,因此也帶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兼之公認出自黃老祖師的經典只有一本《陰符經》、一本《道德經》,所以後世道士有充分的創作餘地,一知半解,一鱗半爪,似是而非之見,皆成經藏,北宋編輯《道藏》,凡4359卷,至金代補編《大金玄都寶藏》,擴至6455卷之浩瀚,周易、巫術、五行、佛學、儒學,魚龍混雜,繁瑣無限。也許是因為秘傳的傳統,道教經藏多用詞晦澀,反虛為實,「開爐設鼎,取鉛投汞」等等,如何開火、取投之手法、連鼎爐的尺寸都說得詳盡,比真的還象,卻又似是而非,倘私偷自得,無明師點破,則難免誤入歧途,自食偷師之果。實際情況果期不然,修煉秘籍逐漸傳世,後世蠢材急功近利,臆想胡推,於是出了很多練外丹、外陰陽采補的邪門外道。入世之所謂修道者,多為招魂畫符、賣長生不老丹、治陽痿早泄之類的遊方術士,害己騙人,給道教蒙上一股陰邪之氣。長春子邱處機身為全真七子之一,長春教派之首,在宋元交戰勝敗未決之時,率十八弟子傾巢出關投金,被成吉思汗賜璽書稱為「神仙」,雖有勸其不可殺戮之說,卻是空口杜撰,亦為後世所不屑,對牛鼻子道士的名聲有害無益。二千年道教歷史,八仙過海之類的神話傳說頗多,但從留世文字看,融會貫通道釋儒三家哲理、又精通修煉之法、玄機直講、言行一致遠離功名者,當推宋末邋遢道人、龍虎山張天師傳人張三豐張君實(明史作「寶」)。史載張三豐行蹤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元朝、明朝諸皇帝多番昭請,從來連影子都抓不著,「終莫測其存否也。」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演義武當派,說張三豐開山立派,卻是當不得真的。

總體說來,道教傳世,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紕訛多於精髓,誤世甚於度人。

開篇說黃老之學「黃」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無實,此言何來?軒轅公孫本是「有熊國」彈丸之地原始部落酋長,被後世穿鑿附會,吹成中華民族開化之先帝,名氣自然大得嚇人,但有關記載全是胡吹大氣的神話,傳世的《黃帝陰符經》、現代在長沙老子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黃帝四經》,雖然掛黃帝的名頭,但除了這兩個字以外,並沒有佐證能駁斥別人對其知識產權的質疑。

老子(李耳、李伯陽,河南鹿邑生人)一生從不收學生、辦講座、寫論文,不象孔夫子那樣一天到晚追名求利網羅門徒追求物質享受,也不象傳說中的高人逸士四海雲遊,在周文王手下作個清湯寡水的守藏史(國家圖書館長),足不出戶,卻也聲名遠揚。據《史記》載,孔子與之有過一面之緣,談及老本行得意之作--禮學,被李館長不客氣地教訓了一頓,心服口服。後來要出關遁世,關令尹喜求請再三,說您這就要離開我們了,無論如何得請您給我留幾個字,於是寫下《道德經》五千言,騎青牛絕塵而去,莫知所終,據說後來成了太上老君,青牛卻不學好,下世當牛魔王,跟著厲害婆娘和孫猴子作對,全不顧兄弟義氣,那是後話。老子之說,以柔弱靜虛、無知無為為本,而後世道士,至少從入世的部分人來看,多沉溺於易理雜學、陣符邪術,自修之人也只知修煉內丹、延年益壽,全然忘了入世積鉛的緊要。


道:不可知的終極真理
《道德經》的來歷比較清楚可信,言簡意深,玄機不可盡知,是道家的根本。但是只因「無為」二字,多被急性子的人視為消極。如果在科技進步、講進取講奮斗的今天有人呼籲按道家原則治國立身,不免要被愛國賊們的唾沫淹死。而後世研究道家的人們,總不忍道家的精髓被唾棄,於是千方百計從「無知」「無為」「不爭」「不取」的後面翻出各種積極的詮釋,努力把話給園過來。好在《道德經》是寫給關令的,其中自然有些關於治國用兵的說法,但也只是例子,歸根到底是為了說明以靜以柔以弱為下的道理,所以這話園起來總也不如人意,消極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其實,如果不看道家修煉之術的話,道家哲學按現代的劃分屬於自然哲學,注重對自然終極真理的分析和揭示,而不講功用,不作善惡好壞之評判,不象儒家作為社會哲學,以功用為本,有所貶有所立,處處指手畫腳。老子逍遙不取,孔子誨人不倦,都是言行一致;道士隱世自修,儒士求學做官,也是必然。

首先,道是不可知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其上不 ,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最後一句現代有人解為星球形成過程或者大爆炸前的宇宙,竊栗扯其蛋而不知其遠也。)

總而言之,雲山霧罩,說不清道不明。從對孔老師的訓斥和對「禮」的鄙夷看,李館長不是個講謙虛的假道學,既然他說「吾不知」,綜觀全文,意思應該是「不可知」。但這個「不可知」顯然是「不可盡知」,而不是「盡不可知」,可以通過天地萬物的觀察對其特性管中窺豹,推知一二。要不然他寫《道德經》幹什麼?

那麼「道」這個不可盡知的終極真理有些什麼特性,或者更準確地說,普適性的表象?超越道德、功利性和目的性,不仁不義,無德無禮,但平衡強弱長短,致簡守一而生萬物萬象,柔弱靜虛而恒長,低下無知而主萬物。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夫惟不爭,故無尤。」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彰,不自是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候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於江海。」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翻來覆去講了半天,首先講的是有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好無惡、無情無義的客觀規律。這點在熟悉現代科У娜絲蠢雌降奩媯吹筆繃饜械撓鈧婀郟聳侵行模斕匾煜蠖際俏爍頌岣鍪裁蔥眩衷謚型廡渦紊拿孕耪哂趾緯⒉蝗勻蝗緔耍康蘭也皇俏ㄎ錇郟蛭獻喲用揮邪鹽鎦屎途穹摯囊饉跡覆簧顯詼咧浞指齙諞恍緣詼浴?

老子講的另外一點,柔弱靜虛為下,在現代人看來就不好理解了。加上《道德經》裡對做人、治國之道的論述,看來更與剛強進取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關於做人治國之道的論述,這裏我就不再引述原文了,總而言之,老子主張做事要不求目的功利、不居功求名、始終從小處著眼入手,做人要中庸、抱殘守缺、抱樸守拙、不刨根問底、不求甚解、不求極致、勇於不敢,治國要不推崇知識、抹殺貴賤富貧之別、反對進取有為,而且不光是要求民眾如此柔弱愚昧,君主本身首先更必須如此柔弱愚昧,外交上對鄰國取「下」勢(含學習、容納之意),反對戰爭,不得已而用之也該「恬淡為上」,殺敵勝敵要為之行喪禮,用兵要用視敵人為強敵的「哀兵」。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2/26/12002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