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1999年第四季度世界的各個大的華文網站和世界上主流的通訊媒體,都先後報道了中紀委兩次下吉林省查交通廳事件未果、打擊腐敗不利的消息,筆者身爲吉林省檢察戰線的一名工作者,實在是無法接受中紀委連遭敗績的事實,我要用正義的良知站出來揭露吉林省委和省政府的腐敗。

  賊喊捉賊的長春市檢方和看門狗李述評

  在2000年11月中旬,長春市檢察院迫於在朱鎔基和中紀委的巨大壓力下,在長春當地的新聞媒體向社會各界發出通緝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被通緝第一位的就是吉林省交通廳原財務處長徐軍。我們檢方內部人士都知道,這是長春市檢察院檢察長劉永泰"賊喊捉賊"的小把戲。人們都知道99年春節過後,以吉林省交通廳廳長劉克志爲首,以財務處長徐軍、林風爲主的吉林省交通廳的多數幹部在省委書記王雲坤的老婆潘大麗的一手策劃下,動用97-98年修長沈高速公路的亞行貸款近4億元,狂炒股市獲利壹億多元,分贓不均而起內訌,其中一名分得少而有少的一位處長,告發到長春市檢察院,市檢察院無奈只好把以徐軍、林風爲首的九名要犯抓至檢察院,消息迅速傳至省委大院,省委書記王雲坤知道自己的老婆潘大麗在長沈高速公路中親手參與了該公路吉林段的所有發包工程,並讓所有承建該公路的承包方進自己家所經營的質劣水泥、石子、鋼筋等高速公路所需的原材料,致使該公路吉林段開通一年多重大事故率極高。迫於無奈吉林省高速公路吉林段在2000年的春天分幾十段大修,使該高速公路變成名副其實的低速路。

  王雲坤一面派吉林省交通廳廳長劉克志緊急趕往長春市檢察院,另一方面又緊急召見長春市市長李述。李述市長因其在94-95年在長春市負責城市建設時分管國家投資的"引松入長"的工程,國家投資二十一個億,(其中有日本貸款一部分用於長春市工業用水公司)可是當二十一個億已經全部花盡之時,全程輸水線路竟然開爆七十多處,這是由於李述下決定把"引松入長"工程的所有材料供應纂在自己兒子李一寧手中,至使劣質水泥、鋼材、管道等物資被高價收購的問題多多。長春市的大大小小官員紛紛告上中央,就在上邊要查李述之時,王雲坤左擋右攔將李述調入松源市當書記,李述在任松源市書記其間對王雲坤大大加以回報,將松源市大片大片的可開採石油的土地無償提供給潘大麗,潘大麗轉手賣給趙紫陽當政時原農村政策研究室的得力干將王××等人獲取鉅額回報。李述知恩回報有功,深得王雲坤的信任,爲了限制原來對王雲坤並不賣帳的米鳳君,王雲坤從省長位置升到省委書記後,於98年又將李述調回長春任市長。爲了不使"引松入長"工程的腐敗敗露,王雲坤又給李述追加了14億資金共計35億人民幣讓其花出去了,該工程仍然外欠近2億多工程款(且跑、冒、滴、漏、透現象時有發生)。在李述的一手策劃下,2000年長春市東郊煤氣廠及公主嶺八層煤氣工程,再一次落入自己兒子李一寧和省委書記老婆潘大麗的手中(工程款總額二十個億)。

  此時,潘大麗若是出了問題,李述也自知自己的斤八兩身子及全家的性命會怎麼樣。李述于徐軍被抓當夜,親自趕到長春市檢察院,找檢察長劉永泰談話。劉永泰因屬長春市委書記處書記 米鳳君派系根本不買李述的帳,王雲坤只好又讓省紀委書記吳廣才劉永泰談話。吳廣才把劉永泰查實其主子米鳳君的小舅子非法貸款幾個億,蓋長春中東大市場的案子壓住不上報的事簡單一說,米鳳軍、劉永泰自知鬥不過王雲坤、吳廣才、李述等人,故也只好把國法當人情送給了王雲坤。當夜徐軍、林風在潘大麗、劉克志的保護下,離開長春市檢察院。兩天後,林風在銷燬所有犯罪證據後又投案自首,徐軍因掌握潘大麗在高速公路中的一切運作詳情,突然消失。有人說系王雲坤指使逃往國外。有人說系劉克志找黑白道把徐軍給幹了。

  排兵布將化險爲夷

  吉林省交通廳事件東窗事發後,王雲坤知道事情一旦敗露,自己的腦袋肯定無保,於是他上躥至國務院找到一手提拔自己的原吉林省長王忠禹,將主管政法的外來幹部陳玉傑副書記調走,讓自己的鐵幹蘇容接任該職,然後又將原主管交通廳的得力黑干將魏敏學副省長調整到兼管政法的副省長(該人一天法律都未學只是在分割高速公路工程時是潘大麗的同謀與馬前卒而已),這樣無論公、檢、法三機關哪幫人抽調到中紀委專案組,蘇、魏、吳三位黑幫兄均可知道內情,以供王雲坤以不變應萬變,儘管朱鎔基兩次批示給中紀委,無奈,縱然朱鎔基有千隻手也難以抵擋和揭穿以王忠禹、于若木爲後臺的吉林省的腐敗,因爲我們在檢察系統的人都知道,中紀委的人在各地辦案,多是聽各地公、檢、法系統抽到專案組的人員彙報,官僚主義十分嚴重,他們自己並不參加審案。

  最近王雲坤時常在自己的幫派體系中給自己打氣:「我和總書記江澤民都是江蘇老鄉,我是最能按總書記指示辦事的人。」我們身在檢方的人看見比四川省交通廳更大腐敗問題無從下手,敢怒不敢言。有的同志說:「只要抓住了劉永泰這隻走狗吉林的腐敗就會水落石出。」看來,不把王雲坤拿下,吉林省的反腐敗只能是一句空話。然而,王雲坤卻是「最能按總書記指示辦事的人」。(摘自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