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時報報道,鮑威爾曾在一九六二年參與越南戰爭,爲當時的甘乃迪總統軍事特別顧問團的成員,並因越戰的經歷獲頒紫心勳章。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期間,鮑威爾負責運籌帷幄,與第一線指揮官史瓦茲科夫合作無間,促使美國爲首的聯軍成功擊退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此一光榮戰役使得鮑威爾成爲全美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爲他的卅五年軍旅生涯劃下了完美的句點。鮑威爾在一九九三年退役後,即獻身從事爲弱勢年輕人爭取權益的工作,並於一九九六年婉拒了各界支持他競逐白宮寶座的擁戴呼聲。
報道認爲,鮑威爾言行一致的人格特質,對於他未來爭取國會支持外交工作的預算應可發揮一定的作用。而他重然諾且置身政爭之外的行事風格,當也能助益他說服美國民衆接受美軍參與國際維和任務。
據報道,鮑威爾曾憤怒地譴責共和黨反對旨在提升少數族羣工作機會的平權法案,他自己也坦承,傾向於自由派的社會理念,使得他成爲多數共和黨籍人士眼中的異類。不過,鮑爾威極熱切地支持共和黨總統當選人布希有關全面重新檢討美國軍方體系的主張。
據明報報導,鮑威爾六二年以總統甘乃迪特別軍事顧問身分遠征越南,六九年返回華盛頓,曾在列根、布殊和克林頓共三名總統麾下出任要職,八九至九三年事業達到巔峯,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報導說,跟當年任防長的候任副總統切尼相似,鮑威爾在九一年海灣戰爭後,風頭一時無兩,九六年更廣被視爲最灸手可熱的總統人選,但最後在妻子反對下,宣佈不會參加大選。自九三年退役之後,鮑威爾一直致力爲美國低下層青少年謀取福利。爲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私穩,他一早表明不會競逐任何選舉,不過亦留有餘地不排除會擔任政府高職。
就美國派兵海外問題上,其「鮑威爾主義」堅持,不應胡亂軍事介入;如真的要干預海外衝突,美國便應有充分和明確的政治目的,並出動龐大兵力泰山壓頂。鮑威爾承認,他這個想法是受到越戰失敗所影響。他曾說:「戰爭應是最後的政治手段。」
(大紀元12月16日電)(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