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訊】明報7日評論文章:《南華早報》宣佈人事調動,削去其助理總編輯林和立的職權,引起社會關注。該報最有力的解說,是強調這是商業機構的人事變動,公司管理層有權決定,員工或公衆是否信服,根本無關宏旨。

既是私產也是公器

言下之意,公司決策是管理層的專利,員工無權過問,只能奉旨行事。大權在握,管理決策由上而下,理所當然,不必徵詢員工意見。推論下去,管理層只聽命於董事局,董事局又以主要股東爲馬首是瞻,新聞機構實際上只是少數大股東所支配的私產,只有當他們及其信任的管理層認同新聞媒介爲社會公器,才有所謂私產公用,發揮傳媒監督權力的社會功能,否則私利作祟下,傳媒只是生財工具,所謂新聞自由,實質流於傳媒東主運用私器逐其私利的自由。

然而,社會觀念之中,傳媒兼備兩重性質,是私產也是公器。要避免傳媒倒向私產作業,實有賴各方提高警覺。在新聞自由發達的國度,警覺不是空言,而是開放的制度,既讓新聞從業員制訂工作守則及目標,參與機構決策,也通過種種方法,加強透明度,美國一些報館的編前會可定期讓市民旁聽,甚至即席提問。如此開誠佈公,不僅提高員工及讀者的歸屬感,也是有效辦法,平衡新聞機構的商業考慮、專業目標和公衆利益,而資方、從業員、公衆三方亦可通過這些機制持續商議,尋求共識。

林被矇在鼓裏

反觀《南華早報》在林和立事件上的表現,不要說什麼泱泱大度,開誠佈公,甚至對林和立的質疑,也顧左右而言他。林身爲助理總編輯,是編採部的管理大員,今次中國版準備改動,即使純由管理層包辦規劃工作,也該有他的份兒,但奇怪的是,該報從不找他商討,也沒讓他參與決策。搞經濟版出身的副總編輯亦知悉中國版擴版計劃存在多年,公認爲中國問題專家的林和立卻矇在鼓裏。這不是排斥又是什麼?

中國版的變動,若只是擴張版位,內容多樣化,林憑其在中國報道的資深經驗和豐富知識,總可向管理層提供有用的意見,管理層何以偏偏繞過他,交由其他人出謀獻策?管理層若不至於否定林是中國問題專家,他在改版過程中被投閒置散,是否由於他們並不認同林一向以來的報道方針和表現?其實該報中國版編輯新人選,若與林的想法大同小異,又何須換馬?無論如何,該報欠了讀者應有的解釋。

《南早》應公開交代

說實在,讀者並非關心林和立職位變動的個人榮辱,而是他靠邊站後讀者的損失。多年來,他的中國報道不但時有獨家消息,更敢於揭露中國政治內幕;他的分析專論,不獨洞悉內情,更不畏權勢,直言批評政府。換掉他,撇開是否跟他與郭鶴年較早前的爭拗有關,卻肯定令人相信該報中國報道會趁機轉向,類似他對國情的大膽披露和坦率批評,日後若在該報消失,無疑是限制了讀者的眼界。是否如此,《南華早報》應公開向讀者交代,特別在政治敏感的中國議題上,能否依舊勇往直前,還是偃旗息鼓,自我審查,絕對不能含糊其詞。因爲改版計劃不單是商業決定,更關乎本港新聞自由的去向,值得大家留意跟進。(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