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給江總書記的一封信
 
2000年11月3日發表
 
【人民報訊】江總書記陛下:我在數千年前,曾寫下如下字句,現贈與你,望能與你共劬。

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解釋:我們這一個人,在活着的一生裏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家,這個才叫事業。最普通地說,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楣到討飯的,當皇帝和做乞丐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大家要弄清楚,找個工作賺錢吃飯,或打個知名度,那不叫事業。所謂大業:就是指堯、舜、禹、湯、文、武等的事業。在我們歷史上功業最大的是大禹王。我們這個老祖宗,把中華民族變成農業國家,奠定了我們立國的基礎。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成就,就是事業。因此他爲萬世所崇拜,其功永不可沒。這種才叫事業。事業是永遠的。不要說外國史上的明君賢相,就是我們中國的歷史,你能報得出二十個皇帝的名字嗎?報報看!幾千年來那麼多名宰相,你能報出幾個?大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請問唐朝以後到現在多少狀元?你曉得嗎?官的大小沒有用的,多少財富的人家,過不了幾年,人家早把你的影子忘掉了。一個人當了皇帝,就算統治全世界,最多也不會超過幾十年。活着時大家知道名字,一死了以後,也就人死燈滅,不要多久,人家已經淡忘了!只有胸懷千秋大業的人,他在戰火中、變亂中、任何時候都永遠跟人們同在的。在人們極爲苦難的時候,他永遠值得人們信賴。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解釋:所以聖人不但不用神通,而且災難來時能夠躲得開也決不躲。劫數一來,該殺頭的時候,便伸出頭來讓人殺,痛快地殺,這就是聖人。真正的聖人,跟普通人一樣。爲什麼呢?吉凶與民同患。民不是光指老百姓,而是一切衆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好的、壞的,大家共同平等,不因爲自己有神通、有本事,而享有特殊的待遇。所以耶穌肯釘上十字架,無論如何,總算是真的聖人。因爲他流出來的血是紅的,同我們一樣,那些是痛苦的。大家恭敬他,因爲他真正做到了吉凶與民同患。耶穌最後不但沒有怨恨,他還要說:「我爲世人贖罪。」真了不起!就賃這一句話,他就有資格做聖人。有個地藏王菩薩所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實際上他早就成佛了!因此他有資格坐在地獄裏頭,所以地藏王菩薩是很偉大的。

古人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解釋:我們上古的老祖宗是得道的聖人、對人類有貢獻的、絕頂聰明的人。中國古代的教育,都是文武合一的。大家看中國古代的人物,象孔子呀,孟子呀,沒有身上不帶武器的。但是有武不用,有功夫不用。很多人學了功夫,一輩子都不用,都沒有打過人、罵過人、殺過人。人可以有本事,一手可以把天下人的頭像切蘿蔔一樣切光,但他卻永遠是愛人的。

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解釋:上明天道,要把自然現象、宗教哲學,一切都搞清楚。因爲懂得天道,就懂得了宇宙之道,然後才可爲君,才可以領導萬民。要明了天之道,明了天不可知的一面,才能夠懂得人生社會,懂得人民生活一切的事物,包括人類的思想。現代人動不動就講人家迷信,有些時候我常常問他們懂不懂?他說不懂,我說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只聽別人說,便跟着人家亂下斷話,那才真正是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須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門東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資格批評,那才能分清迷信與不迷信。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解釋: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懂得帝王之學,懂得了這個學問,便能夠創造物質文明,給人民創造幸福。現在科學的發展差不多到達了是興神物這個境界。近來很多人專門研究中國上古史,發現在我們上古史中,也有令人解不開的神祕處,象大禹治水等等,都有興神物的能力。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我國人口那麼少,大禹九年中把全中國水患治平、水利弄好,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事。在那個時候,要治理中國的水患,你需要動用多少人力啊!而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人口不會超過現在全臺灣的人口。那麼大的水利工程,那麼遼闊的面積,怎麼辦?在我們上古史上說,大禹到了哪裏,不管是石頭還是山,大禹王只要用手一劃,叫它開開,它就開啦,要把這座山搬開,一句話山就自己搬開啦,要把石頭趕起來跑,就趕起來跑啦。這就是是興神物。興神物幹什麼?神物是利人的,貢獻社會的,這是人民的福利。以前民用,在聖人看來,人民的福利才是最重要的,是興神物,給人類利用。

天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解釋:天地生萬物,沒有什麼煩惱。天地固然生好人,但也生壞人,平等平等;大地固然生毒藥,但也生補藥,沒有什麼好壞。天對萬物是平等的,博愛的;下雨的時候毒草也得到滋潤,好草也得到滋潤,一律平等,沒有分別。天地萬物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最高的事業。天地生萬物給人,而我們一切衆生還給天地的,都是髒東西。不過天地從來沒有生過氣,天地就如此偉大。所以人要效法天地的胸襟,才夠得上是聖人的行爲,所以說盛德大業至矣哉!(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0,70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