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時事 | 首頁 › 文章: |
百年近代史雄辯的證明只有腐敗才會捱打!
我國在清代的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不但完成了統一祖國的大業,社會經濟發展也達到我國曆史的頂峯。經過清初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出現了康乾盛世,不僅可以傲視漢唐,即使從當時全世界來看,也是超羣領先的。一個東抵太平洋,西越巴爾喀什湖,北佔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南至南海諸島的中華帝國,橫空出世,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然而就在康、乾兩朝鼎盛之際,統治集團居功自傲,放棄了文治武功、勵精圖治的積極進取,沉緬於歌舞昇平、豪華揮霍之中。在政策上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在朝廷上下對乾隆的歌功頌德之中,清王朝開始從興盛的頂峯滑向深淵。 導致清王朝急劇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下整個政權機構貪圖享樂,腐化奢靡。腐敗猶如潰爛的濃瘡,不僅敗壞了政權,也敗壞了整個社會肌體,甚至作爲清王朝的統治支柱的軍隊也腐化了。清朝的正規軍由八旗和綠營組成。清軍入關前,八旗兵不畏艱苦,英勇善戰。在戰場上前赴後繼,所向披靡。僅20萬將士,橫掃中原,強悍善戰令人生畏。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八旗兵尤其是八旗子弟憑藉皇親國戚的權勢,橫行無忌,軍紀敗壞,生活腐化,吸食鴉片,敲詐勒索,無所不爲。一支驃悍無敵的軍隊已成徒有其名,成了不能打仗只會擾民的老爺兵。 後來,朝廷每遇戰爭,均依靠綠營,但綠營也隨着社會風氣而腐化。由於八旗、綠營的腐敗和戰鬥力的喪失,到白蓮教起義時,清廷已不得不依靠鄉勇、團練。試想,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淪落到這種地步,在外敵的侵略面前能不打敗仗嗎? 因此,到鴉片戰爭時,由於統治集團和清軍本身的腐敗,在英國的侵略面前,根本無法團結全國民衆,同仇敵愾的進行大規模的抗擊,儘管在某些地點的戰鬥中由於個別將領準備充分,指揮得當,擊退了英軍。但從全國來看,一些握有重兵的將領貪生怕死,主戰派將領受到貶斥,整個清軍缺乏戰事準備,不能統一指揮調動,空有數十萬大軍,但每戰卻都以少迎多,結果被人各個擊破,很快停止了抵抗。 民族精神失落是最致命的落後 有人經常愛把「落後就要捱打」掛在嘴邊。但很少看到人們對於落後這個概念本身作些界定。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落後的意味是什麼?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大家提到「落後」往往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綜合國力較差。僅就「捱打」問題或戰爭問題而言,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性的因素,但往往不是直接的因素。無論在過去還是當代的史實中,以弱勝強的例子都是經濟落後的一方戰勝了經濟發達的一方。可見,與經濟因素相比,決定是否捱打的更直接的因素是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之中就包括了主觀因素和制度因素,即涉及到:民族意識與精神,民族凝聚力,政治制度的結構與效率,直至正確的決策 和指揮等等問題。 在主觀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莫過於民族精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機構等等,只是是器物意義上的國家;而整個民族、人民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則是道義上國家。道義國家雖是形而上的,但卻是最重要的。「楚雖三戶能亡秦」。一個國家真正的疆域在那裏?一個國家的真正疆域在這個國家人民的心裏!大家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中國就堅如磐石。大家都不以做中國人爲榮,中國縱有再遼闊的版圖,再強大的國家機器也是徒然。一個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自我意識,不怕困難、不畏強敵的精神,是國家力量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的失落,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的矮化,是真正的落後,是這個民族衰亡最突出的表現。轉自(萬維讀者論壇 )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