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綜述:美國白宮新貴看中國(下)
 
2000年11月11日發表
 
【人民報訊】戈爾鼓勵中國改革

對華關係方面,民主黨強調沿用克林頓的一貫主張,與中國接觸以促使中國改變。戈爾與民主黨更強調中美之間是夥伴關係,共和黨則突出中國對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挑戰,並強調雙方的競爭關係。戈爾在波士頓國際新聞學院發表演講時曾表示,如果當選下任總統,他將率領美國「向外看」,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積極發揮作用,徹底改變冷戰思維,對中國、俄羅斯採取「推動改革而不爲敵」的態度。這是他自宣佈參選以來,首次清楚而全面地闡明自己當選總統後在外交政策上的方向和原則。他在演講中抨擊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拘泥於冷戰時期的舊思維」,視中俄爲敵:「冷戰時期,美國的目標是圍堵這兩大強國,制止中俄勢力擴張。但是進入21世紀,我們的任務不再是打擊中俄勢力,而是怎麼鼓勵中俄推行改革。」

在對華政策上,他重申美國將繼續對「一箇中國」原則作出承諾,不承認臺灣爲獨立主權,但是堅持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

他也支持美國同中國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過,承諾會在人權、宗教自由、西藏等「主要分歧點上」,以美國總統身分「繼續向中國發出挑戰」,督促中國作出改善。

戈爾表明,美國將通過外交手段發揮作用,在特殊情況下采取「以武力爲後盾的外交手段」並明確舉出美國足以理直氣壯「動用武力的三種情況」:「如果對美國安全有直接影響的區域安全受到威脅;如果我們確認除了軍事行動外沒有其他方法能維護國家利益;如果我們確認動用軍事武力可以成功維護國家利益。」

不過他警惕,動用武力必須考慮成本效益,美國武力外交的負擔還有賴其他盟國共同承擔。「要美國繼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是不可能的。不過也必須擺脫所謂的新『孤立主義』思想,以爲既然救不了每個地方,那就什麼地方也不管。」

亞裔空前挺戈爾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亞洲後裔美國人的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曾保證80%亞裔美國人的選票將在11月總統選舉中投給副總統戈爾。在美國曆史上,亞裔支持一個美國總統候選人還是首次。亞裔是在激烈討論兩天後才達致共識的。「洛杉磯80-20創始行動」就哪個總統候選人最符合美國1100萬亞裔美國人的利益進行了兩天激烈討論、辯論和達致共識後決定擁護戈爾。這個支援委員會的主席田長霖校長在前加州大學希爾頓世界城舉行的記者會上宣佈他們的決定後馬上補充說,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沒有善待過亞裔美國人。但他說,總的來說,戈爾和民主黨人比得克薩斯州長小布什和共和黨人更加重視亞裔美國人。

在33名代表中,有26個支持戈爾,7個支持小布什,民主黨、共和黨和獨立人士的代表人數不分上下。田長霖稱這個組織的決定具有「歷史性」意義,他說,該組織的成員將呼籲亞裔美國人協助「成立一個80%動搖選票集團,成爲今年和將來的選舉中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田長霖是國際知名工程師,避免美國太空梭上的防熱瓦片脫落的難題就是他解決的。他說,他已經把自己的名譽押在這個立場上。這位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承認,他的一些朋友試圖勸他不要這樣做,但他說,他「強烈」感受到這個運動是賦予亞裔美國人力量的一種途徑。參加3天會議的33名代表和候補代表來自全國各地,以華裔移民爲主的700名人士出席了記者會。一些共和黨人在記者會上談到他們這次爲何挑選戈爾。分子生物學家馮肯尼恩說,這是個艱難的決定。他向來是共和黨的積極分子和捐獻者。

他說:「把選票轉投給一個民主黨人,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我是以亞太后裔的美國人的利益着想,把個人利益置於一旁。」

馮肯尼恩是克隆技術實驗室公司主席,他說,他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爲在「這個方面」,民主黨人更能贏得這個組織的支持。新澤西州物理學家柯斯蒂芬說,美國亞洲移民的歷史令他「流淚」。

布什會毀掉「一中」?

去年11月19日,小布什在加州里根圖書館首度發表外交政策演說。他說:「決不再會有一個美國總統在中國訪問9天,而竟然不在東京、漢城或馬尼拉停留;決不再會有一個美國總統在中國指責我們和日本的防務關係時保持沉默。」小布什的上述公開觀點,特別是「加強與韓國、日本、菲律賓、澳洲和泰國等國」的關係,甚至「與印度合作」,表明在21世紀即將來臨之際,「美國對華政策已經向19、20世紀之交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時代扶持日本蠶食中國的舊策迴歸。從大局上來說,美國意識到中國正在亞洲崛起,美國對華政策已經轉爲「離強合弱」和「抑強扶弱」。從短期講,小布什演講咄咄逼人的對華強硬攻勢態度,顯然是受到北京目前在經濟和內政改革重重困難壓力下出現的政策遊移和外交弱勢所激勵。自從麥克阿瑟以來,美國主流政治家中尚未出現如小布什演說顯示的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政策觀點。朝鮮戰爭初期,一心要將戰火跨越鴨綠江延伸到「滿洲」未遂的麥克阿瑟,在被杜魯門撤職之後回國,向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曾把他的對手描繪成從張作霖、蔣介石到毛澤東一脈相承的現代中國「民族主義」,而並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小布什演講公開表示他認爲「中國是個競爭者,不是戰略伙伴」。這一以「中國」而不是「北京」或「中國」爲敵手的態度,可說是麥克阿瑟以蔣介石也包括在內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爲敵的再版。令人不安的是,這與一介武夫的麥克阿瑟個人榮辱愛憎大不相同。小布什的上述觀點,於一批「秀才」——外交政策顧問班子的灌輸支持。雲集小布什手下的這幫外交政策顧問班子,大致都是曾在里根及老布什政府中任次要職務的共和黨人士,主要代表是原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助理、斯丹福大學前副校長賴斯,她是美國政界上層罕見的黑人女士,以及原國防部次長、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所院長沃佛維茲(PaulD.Wolfowitz)等。中國有軍事專家曾警告說,小布什如果贏得大選,他可能會破壞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並可能以中國爲主要對手開始新的冷戰。中國國防大學國際關係研究室副主任江凌飛日前指出,小布什的對華政策「建立在中國是美國主要對手的觀念之上」。

雖然美國大選的塵埃尚未落定,但小布什在競選中關於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而非戰略伙伴的言論「有濃烈的冷戰味道」,「十分讓人擔憂」。小布什和他的競選班子明確宣稱,克林頓與中國達成的中美致力於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框架是虛構的,並指責克林頓的對華接觸政策是「失敗的」。

小布什自己曾宣稱,他上臺後將把中國而不再是俄羅斯作爲美國的主要對手。小布什的這個表態「非同小可」,這與美國對付前蘇聯的手段相似,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動向」。小布什還表示美國要大規模部署TMD和NMD,並公開表示,發展這兩個系統就是要對付俄羅斯和中國。在臺海問題上,小布什宣稱要放棄「模糊」政策,公開表明美國在中國對臺灣動武的時候要介入,幫助臺灣自衛。小布什還批評克林頓把中國當成亞太地區的中心是個錯誤,要建立以美國和日本爲中心的亞太安全框架,還要發揮印度的作用,這明顯是要對中國實行遏止,破壞中美關係現有的基礎。小布什的以上宣示都涉及到中美關係的重大原則問題,含有美國在對華關係上要進行戰略調整的意思,「這是非常危險的」。

有分析認爲,目前比較穩定的中美關係框架是中美兩國在1989年「六四」風波之後經過雙方反覆磨合,好不容易才搭建起來的。中美關係的基礎目前仍很脆弱,需要雙方去用心維護。如果美國真按照小布什說的那樣來處理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可能會嚴重倒退,中美雙方可能又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回到現狀。如果中美重返冷戰狀態,不僅兩國不得安寧,亞太地區不得安寧,世界也不得安寧。「當然我們現在還很難說這是小布什的競選策略,還是表明美國真的要進行戰略調整。」

在以前的美國大選中,競選者也有過拿中國問題進行炒作的先例。即使小布什真的按照他宣示的那樣來處理中美關係,他的政策「肯定走不遠」,因爲這不符合時代潮流,大部分美國人民還是希望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同時,歷史已表明,中國的發展也不是什麼國家能夠遏止的。對於小布什的言論,儘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一再聲稱,美國的大選是美國國內的事情,中國不便評論,但究其實,中國已經「注意到」美國兩黨的候選人都表示要繼續重視和發展對華關係。發言人強調,中美髮展相互關係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希望美國政界人士能夠像美國曆屆政府所做的那樣,繼續發展同中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美排斥「紅色」的淵源

從19世紀末開始,「進步主義」的浪潮在美國興起,許多民主黨人和共產黨及其他左派形成同路或半同路關係,這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站到進步陣營來是相輔相成的。二戰以後,世界分成兩大陣營展開冷戰,美國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掀起了「反共」高潮,民主黨和「進步主義」分道揚鑣而強調「自由主義」,即以非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式來促進廣大民衆的利益。共和黨人則在清除共產黨勢力的「紅色恐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過去一貫排華,稱中國移民爲「黃種苦力」。一直到現在,共和黨和美國保守社會還在不斷抱怨民主黨爲了爭取選票而把美國大門打開,使移民潮禁不勝禁。

1943年,美國國會在民主黨人的推動下,廢除了《排斥中國人法令》,使中國移民取得合法地位。就在這時候,美國社會上又出現了反對「白種苦力」的口號,想阻止歐洲白俄、猶太、波蘭、匈牙利等國移民大量湧入美國。但是民主黨人團結在羅斯福總統周圍,抵制了這一潮流。

美國總統競選政治的重要目標是使本黨的候選人四年一度進入白宮,變成世界上權力最大的統治者。和這項中心工作相比,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信仰、政策綱領等等都顯得次要。前者是不能討價還價的,後者卻可以靈活變動、隨風轉舵。比方說,在50年代擔任艾森豪威爾府副總統的尼克松,當時是極端反蘇、反共的。可是,他在1968年當選總統以後,和基辛格聯手炮製了冷戰時期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尼辛格主義」,以舉手之勞把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從極右挪到中間偏右(在外交政策上甚至可以說中間偏左),把他的民主黨對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