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牛马、摆烂上榜 中国网络流行语透视社会情绪
 
2025年4月9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近日,有网民盘点中国最新网路流行语,其中「牛马」「摆烂」「四不青年」等词汇广受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些流行语不仅是网路社群的口头禅,更映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困境、职场焦虑和群体心理变化。 面对现实困境,近期在微信群以及海外社交平台上,一些年轻人通过自嘲甚至带有反抗情绪的方式,在网际网路上表达自身困境。他们用网路语言将现实生活的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一张「网路时代新名词」图片中,网民搜集了41个当今流行词汇。从「打工人」到「牛马」,从「躺平」到「摆烂」,这些词汇不仅是年轻人用来表达自身处境的语言符号,更是一种集体共鸣。 江苏网民王鹏本周三(4月9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网路流行语向来是社会情绪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兴起往往意味著群体心理的转变,例如大量人群失业:「很多地方降薪,还要加班,牛马到最后被人吃了。那个时候痛苦一点,现在的老百姓比牛马都不如,太艰难了,病也看不起,拿医保卡去药店买药都不报销了,都要去医院开药。关于麻醉药,人家上了手术台,刀开了一半,被疼醒了,还要再打麻醉药。我身边就有人发生过这件事。」 网民整理的41个流行语涵盖了职场生存、社会竞争、情感观念等多个方面。其中,「牛马」「摆烂」尤为引人关注,展现出年轻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反抗。 对此,郑州前中学教师贾灵敏对自由亚洲电台说:「确实有这种表述,比如『摆烂』等。现在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薪水还不能如期领到。有些公司自己都撑不了多少天。有些年轻人就会想,我干得辛辛苦苦,有时连工资都拿不到,还被欠薪,干脆啥也不干。比如有些人还不了房贷,银行要查封他的房子。现在我挣不来钱,也没办法还银行贷款,你(银行)要收房子也行,我也没有办法。谁都无法改变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干脆不努力了。」 职场焦虑:「牛马」与「摆烂」 「牛马」一词源自职场文化,形象地比喻年轻人像牛马一样被高强度工作压榨。「打工人」这个词曾带有幽默和励志意味,而「牛马」则直接凸显了工作的剥削性,隐含著对资本压迫的不满。而「摆烂」则是一种对抗性的消极态度,指人们在面对困难或不公平环境时,选择彻底放弃努力,不再挣扎。 关注中国失业问题的学者陆军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摆烂」的流行,继「躺平」之后,反映出当下中国年轻人对社会竞争加剧、资源分配不均的不满。他指出,许多年轻人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仍然难以改变自身处境,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选择「破罐破摔」:「反映大众意愿的网路流行语会迅速传播、流行起来。这些词语当前能如此流行,说明它们在网民之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有些词是官方打压的,但它们仍然在民间广泛传播,这足以说明这种共鸣非常强大。」 就业困境:「灵活就业」成官方新话术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词汇是「灵活就业」,这是中共对高失业率的委婉表达。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但就业市场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岗位。面对失业潮,官方将「打零工」「送外卖」「摆地摊」等不稳定的谋生手段包装为「灵活就业」,试图淡化年轻人就业困难的现实。然而,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灵活就业」更像是无奈的权宜之计,而非可持续的职业选择。 对此,陆军还说,官方媒体曾多次发文批评所谓「躺平文化」,但遭到网民嘲讽:「官媒曾经批评所谓『躺平文化』是负能量,但挡不住、压不住,因为这是民众的心声,共同的感受。」 从「不婚不育」到「低欲望」 除了职场和就业问题,流行语还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低欲望状态。「四不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韭菜」则形容普通人在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屡次遭受市场「割韭菜」式的收割。 一位年轻女子在社交平台上感叹:「现在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低欲望高戾气的状态,从不婚不育,到躺平,再到现在的不消费,大家好像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活明白了。这种觉醒,也许是一种无奈。」△(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分享:
 
人气:1,71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习大势已去党媒开启送别式;中国多地医院火葬场爆满【 #晓坤话时局 】
习大势已去党媒开启送别式;中国多地医院火葬场爆满【 #晓坤话时局 】
104%关税  中国外贸出口遭灭顶之灾 !关税加速脱钩中国
104%关税 中国外贸出口遭灭顶之灾 !关税加速脱钩中国
习抓亲美派 刘鹤儿被拘;红朝爱国贼们财富藏哪?【 #晓坤话时局 】|
习抓亲美派 刘鹤儿被拘;红朝爱国贼们财富藏哪?【 #晓坤话时局 】|
关税重拳下 ……中国股市哀嚎一片!︱#人民报
关税重拳下 ……中国股市哀嚎一片!︱#人民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