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比亞迪巴西廠與中國工人簽署的勞動合約附有侵權條款(圖)
2025年2月1日發表
圖為比亞迪的標誌裝飾在比亞迪電動車的輪轂蓋上。(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路透社週五(1月31日)發表了一篇獨家報導,介紹了中國知名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巴西建廠過程中出現的虐待勞工現象。巴西調查人員發現,在工地承包商金匠集團與中國工人簽署的勞動合同中公然包含違反巴西和中國勞工法的條款。
據美國之音報導,路透社說,從中國前往巴西東北部為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建設新工廠的工人們一個班10個小時的報酬大約為70美元,這相當於中國許多地區最低小時工資的兩倍多。對他們許多人來說,簽約去巴西工作非常簡單,但退出卻非常困難。
路透社記者看到了一份比亞迪巴西承包商金匠建設集團招募的中國工人簽署的勞動合同。合同規定,工人們跟公司簽約後必須將護照上交給公司,並同意公司將他們大部分的工資直接寄回中國。另外,工人還必須交納約900美元的押金,在他們到巴西工作六個月以後才能收回。
巴西調查人員和三名中國勞動法專家表示,163名中國工人簽署了這份長達三頁的文件。巴西勞動監察員上個月宣布,這些工人面對的是「奴隸般的」勞動條件。
此前沒有公布的其它條款賦予金匠集團可以單方面延長勞動合同六個月的權力和對在工地或宿舍內罵人、吵架或光著膀子走來走去等行為處以200元人民幣的罰款。
專家:勞動合同赫然帶有典型的強迫勞動條款
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律師兼研究員亞倫.哈萊瓜(Aaron Halegua)說,其中許多條款「都是教科書上標有強迫勞動『危險標誌』的條款」。哈萊瓜律師曾經在北馬里亞納群島(美屬)僱主強迫中國工人從事強迫勞動的案子中作為代理律師為中國工人贏得了賠償。
金匠集團在中國常州、揚州和合肥等多個城市為比亞迪在巴西建廠招工。它對巴西方面的指控提出異議,稱巴西勞動監察員的調查結果與事實不符,有些是因翻譯混亂而引起的。
巴爾迪和比亞迪巴西分公司總裁李鐵隨後於12月2日會見了巴西總統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他們在會談中向盧拉表示,比亞迪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盧拉辦公室沒有立即回覆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兩週後,巴西勞工監察員對比亞迪工地進行突擊搜查,發現中國工人宿舍擁擠不堪,沒有床墊,31名工人擠在只有一個衛生間的房間裡,地上堆放著食物和個人物品,檢查人員稱這種情況「有辱人格」。
巴爾迪否認在會面中與盧拉討論過此事,並表示比亞迪對金匠公司的勞動合同一無所知。他告訴路透社,比亞迪正在採取行動,確保「這種情況不再發生」。
巴西消除奴役監察機構負責人馬修斯.維亞納(Matheus Viana)表示,巴西勞工檢察員沒有提供任何證據說明比亞迪知道這些違規行為,但比亞迪對此「負有直接責任」,它應該對本公司工地承包商的行為負責。
比亞迪承諾提供大量就業,結果令人失望
比亞迪於2023年底同意接管巴伊亞州(Bahia state)首府附近卡馬薩裡(Camaçari)的一個工業園區,並對其電動汽車生產進行大量投資。這個工業園區原來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工廠的所在地,已有20年歷史。
福特於2021年放棄了這個工廠,並解雇了大約5,000名工人,結束了福特在巴西的業務。
對於聖保羅金屬工人工會前主席的盧拉總統來說,比亞迪與巴西簽訂協議,承諾為盧拉所在的工人黨控制的城市提供21世紀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比亞迪巨額投資的消息激起了當地人的希望,他們期待這家中國公司能夠在一個失業率高達10%的州創造出兩倍於福特取消的就業機會。
但當比亞迪聘請中國承包商來巴西建廠的時候,當地建築工人工會(Sindticcc)協調員安東尼奧.蘇扎(Antonio Ubirajara Santos Souza)表示,這家中國公司的做法「不公平」。
比亞迪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致力於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當工廠全面投產後,它將招募兩萬名工人,其中包括巴西人。
巴西官員說,在12月的突襲中,檢查人員發現了10份合同副本,其條款與路透社看到的條款類似。一些工人告訴檢查人員,他們沒有合同,另一些工人則表示,他們在巴西呆了幾個月後才簽署了合同。
負責調查此案的勞工監察員丹尼爾.桑塔納(Daniel Santana)表示,比亞迪和金匠集團將被指控阻礙調查,因為它們沒有按照監察員的要求提供工人的住所地址。這兩家中國公司可能因此受到罰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