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記者手記(3):「苟且偷生不如放手一搏」:中國走線客為何涉險穿越巴拿馬雨林
 
2024年3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巴拿馬雨林只是中國走線客「潤」美途中的一環,歷經雨林的風險與艱辛後,他們之後的北上之路也並非沒有其他風險。我們在巴拿馬雨林外採訪到的中國走線客,大多都不後悔踏上這條危險重重的偷渡美國之路。「想要自由」、「走出火坑」、「苟且偷生不如放手一博」,是他們的一些答案。 「再危險好過在國內看不到希望」 我們在巴拿馬拉哈斯布蘭卡斯(Lajas Blancas)移民接收點碰到的何先生來自四川,是一名基督徒。他表示,國內環境的壓抑讓他做出走線的決定。 「我不是偶爾一件突發的事情導致我有這個想法的,而是我長期在這個環境上壓抑著我,不論是我的宗教信仰,還是這個政治,」他說。「它就是一步一步地給你施壓,你就感覺到那個繩一步步地給你勒緊了。所以你感覺很窒息了,那個壓力是一步步漲上來的。」 他說,就像是疫情封控一樣,剛開始綠碼黃碼,到了最後是全面封城;中國對宗教信仰的管控也是如此,現在家庭教會聚會只能小範圍悄悄地進行,「就像搞地下黨一樣。」 「(雨林)再危險也比長期在國內這樣子看不到希望(好),至少還可以拼一把吧。」剛走出雨林的他說。 「我想要自由」 47歲的叢先生是我們在拉哈斯布蘭卡斯遇到的另一位中國走線客。他計畫了半年後,從四川出發,輾轉多個國家抵達厄瓜多爾,踏上走線赴美之路。 「我想要自由,」他說。「即使死在路上也值了。」 他說中國沒有自由,每天都過得很壓抑,他的好幾個抖音號因為發了被中共當局認為的「敏感詞」以及批評習近平而被封號。他說,他想要的自由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並且能夠批評領導人。 中國經濟不景氣是讓他決定離開中國的另一個原因。「大家都沒有錢,幹嘛都不好乾。沒有外貿哪來的錢呢?」他說。他表示自己之前開了個燒餅店,但在去年6月倒閉了。 「苟且偷生不如放手一搏,」他說。 政治、經濟和宗教因素也是40歲的舒先生帶著妻子和八歲的孩子走線的緣由。他說自己已經失業一年多,中國經濟社會內卷讓他這樣人到中年的人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他表示,他們全家走線也是為了讓孩子擺脫中國的言論禁錮和內卷環境。他說:「國內不能說話,我有一些需要表達我的訴求的地方,我表達不出來。關於孩子教育的話,國內內卷又嚴重,我孩子經常會要聽新聞聯播,老師要求我們看新聞,老師要求我們看領導的重要講話,要求孩子看新聞,然後還要拍視頻上傳到群裡面去。」 「我必須出來,為了下一代」 這也是不少拖家帶口的中國走線客踏上這條非常規赴美路線的理由之一。 「國內政治環境太差了,我必須出來啊,為了下一代,給他們一個更加公正、公平、公開的環境,」我們在巴拿馬聖文森特移民接收中心遇到的貴州人袁先生說。他和妻子帶著七歲和九歲的孩子,全家走線。 他說,中國從教材開始就一直「在欺騙,沒有一句真話」,他自己大學畢業的時候學校為了就業率而發給畢業生所謂到用人單位工作的報到證,但事實上畢業生並沒有工作,而且現在的情況依然如此。 他認為美國至少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而中國的專制體制「對老百姓不好,視生命為草芥」。 「就是從火坑裡面走出去」 獨自帶著一對兒女走線的賀先生也表示,「帶著孩子出來就是希望他們有個好的未來」,他將離開中國形容為「從火坑里面走出去」。 40歲來自湖南的他對自己在中國的遭遇不願多講。「在原來我的那個國家,你付出了,你再苦了也說不定沒效果,而且你也過得啥也不是,還沒有人看得起,」他說,「你在美國的話,你有特長都會受真正受到尊重,然後你也不要去攀比,只要是過日子就可以了,我要求不高。」 「沒有難處,誰也不會出來」 52歲的安徽人朱先生則瞞著家人孩子,獨自走線。他說自己是教師,走線是因為做生意失敗欠了錢,自己本職工作的工資難以償還欠款,而且在被法院強制執行時還遭到暴力對待。 「想著在家裡賺不到錢嘛,不都說到這邊(美國)能賺到錢?」他說。他經過雨林時摔傷了膝蓋骨,希望在巴拿馬的移民點休整幾天,但是語言不通、導航使用不順的他,擔心掉隊,只能跟著其他中國走線人一起繼續前行。 「我們這些人都是有難處的,沒有難處,誰也不會出來,誰會想拋棄妻棄子離家出走?」他說。△(轉自美國之音)
 
分享:
 
人氣:26,28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被迫延遲退休:為何推遲享受養老福利?是因為養老基金被挪用
人民被迫延遲退休:為何推遲享受養老福利?是因為養老基金被挪用
中國經濟徹底完了!北京找工作有多難! 畢業即失業
中國經濟徹底完了!北京找工作有多難! 畢業即失業
「沒有良心的人等於一無所有」從何說起? 中共對高層病情為何諱莫如深?
「沒有良心的人等於一無所有」從何說起? 中共對高層病情為何諱莫如深?
北京房價腰斬 業主直接暈倒!北京上海周邊房子 白送無人要!
北京房價腰斬 業主直接暈倒!北京上海周邊房子 白送無人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