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閉幕 凸顯向美國示好和習近平獨裁
2024年3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國的“兩會”3月11日閉幕,其中人大年會在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的“以習近平為核心”結語中劃下句點。對於中國這場年度政壇大戲,分析人士人說,除凸顯中共有意改善美中關係外,釋出的主訊號仍是習近平定於一尊的地位,因為不管從縮短會期、取消總理記者會,到通過修改國務院組織條例,都可看出國務院跟人大、政協的角色已被嚴重弱化。
據美國之音記者莊志偉報導,為期7天的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3月1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閉幕式,會中表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組織法修訂草案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等7項議程。
全國人大閉幕儀式 反覆強調“習核心”
一如預期,出席的2,900名人大代表幾乎對各議案都一面倒地支持,反對或棄權的票數至多僅數十票,而經宣讀的每一份草案也都千篇一律地刊載著“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等文字內容。
所謂的“兩個確立”是中共於第十九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政治口號,分指要確立習近平在黨中央的核心地位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除了草案文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於閉幕式短短5分鐘不到的結語中,更6次提到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除了趙樂際,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於3月10日的全國政協閉幕式中強調,要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領“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奮勇前進。
對於今年兩會的總結焦點,在北台灣桃園的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兼院長張執中表示,中共領導階層於“兩會”中一再重複的政治宣示,符合自去年一整年以來黨內持續貫徹“習思想”的政治思維,即便面對中國的政經情勢相對衰弱,從中央到地方幹部、甚至其他所謂的“民主黨派”都被要求加強對黨中央的擁護,更不容任何對習近平領導地位的懷疑或挑戰。
張執中告訴美國之音:“他(習近平)的目標其實是在建立一個沒有個人色彩的行政團隊,各個部門都要以黨中央的意志來執行,所以幾個工作報告都是先強調‘兩個確立’,這都是我們在這次看得比較清楚的。”
議程縮短、取消總理記者會 人大與國務院職能遭弱化
在中國高度不透明的政治體制下,一年一度的“兩會”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共政府運作的“政治櫥窗”,但分析人士說,今年這個政治櫥窗的擺設與往年大異其趣。
張執中說,今年人大開幕前突然宣佈取消總理的中外記者會,而閉幕前所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修改案,也明訂“國務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表明外界所認定的“習李體制”不復存在,僅有習近平一人路線。
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時事評論員文昭點評,今年的“兩會”從昔日接近兩週的議程,縮短到只剩7天,議事過程也出現不尊重慣例的亂象。他說,雖然外界無從得知李強遭矮化、打壓的具體原因,但過去一年來,中國經濟跟政府人事都出了不少問題,例如國營食堂在部分地區回歸、水稻上山等錯誤政策引發百姓不滿,再加上各主管部門對於整個國內低落的社會消費信心、股市暴跌等現象,至今也未提出有效的對策。文昭認為,習近平可能將他的不滿情緒歸咎於李強所負責的國務院系統。
他說,兩會開議前的許多信號也讓外界摸不著頭緒,例如,外界紛傳恐因觸法、已遭重判的前外長秦剛,最後卻出現他已獲准“辭去”人大代表一職的轉折;但一樣仍具人大代表身分的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卻未經任何請辭的程序,就被人大發言人婁勤儉以“他已經沒有資格出席會議”的說法給判出局。
文昭說,這些信號恐代表中共領導高層已進入失序狀態,且對許多國際輿論看在眼裡的執政漏洞,甚至已不打算遮掩。他說,一場政治大戲開了一週下來,再度凸顯全國人大不過是妝點門面的橡皮圖章,而國務院也降格為習近平的秘書處。
文昭告訴美國之音:“整個看起來,習近平越來越把權力集中到他身邊一個極小的圈子,原來行之有年的(決策)架構已經完全放棄,甚至已經擺爛在那裡,就讓所有人都看到這些機構已經不起作用。”
王毅記者會“四問美國” 學者:凸顯美中關係複雜敏感
除了中南海“茶壺裡的風暴”,以美中關係為首的中共外交問題也是國際媒體觀察今年全國人大的另一個焦點。
會前各界盛傳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可望於兩會會期中獲任命為外交部長,結果全國人大開議一週來根本未安排任何人事審議的議程。
去年7月以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之姿回鍋的王毅仍穩坐外長寶座,而且第10次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外長記者會。他在記者會上還拋出“四問美國”的論述,語調之強勢讓許多分析人士不禁質疑,中共是不是又要一改過去一年來對外資釋放善意的態度,重拾“戰狼外交”?
對此,文昭認為,王毅對美國強硬表態恐與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戰略有關,因為此戰略能否成功,取決於高科技發展,但中國目前在高端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面臨美國的芯片等禁令的緊“卡脖子”,所以王毅必須緊跟習近平的外交思想,強硬表態。但中共越強硬,美國讓步的可能性就越低,這恐定調了今年中共的外交風格和前景。
在台北的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也認為,人大今年未排入任何的人事審議議程,恐反映習近平外行領導內行的“左支右絀”,也可能是他的緩兵之計,以免人事過度變動影響政權穩定。但這些違背慣例而且不透明的作為恐加深外界對中共政局運作的疑慮。
陳文甲說,王毅的記者會論調反映出美中相互依存與競爭並存的複雜關係將持續下去。他說,王毅的“四問美國”代表中共願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美國合作,但也準備好應對可能的對抗,例如中共在台灣問題上的一貫強硬立場。
陳文甲告訴美國之音:“中美之間儘管存在諸多分歧和挑戰,但從王毅的發言可以看出,中共正尋求與美國保持對話與溝通的意願,以尋找共同利益點,減少誤解和衝突的可能性。”
國際關注中國經濟困局
在經濟領域,陳文甲認為,中共將今年的GDP增速目標設定在5%,與去年持平,反映出中共政府對經濟穩定增長的承諾,但在美國去年GDP增速僅2.5%,法國經濟也只成長0.9%,德國經濟則出現負增長,這樣疲弱的全球經濟發展下,中共如何GDP達標,持續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今年“兩會”中,有許多委員和代表提出關於優化生育、提升女性就業等人口政策,也關切青年就業的問題。對此,陳文甲說,這顯示中共政壇已體認到少子化及青年失業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採取對策。但若中國經濟持續放緩,這些難題也恐難獲得有效解決。
此外,台北學者張執中指出,歷年“兩會”期間,習近平都會藉由“下團組”,也就是出席人大和政協分組討論的場合,對自己最重視的領域發表看法,今年也不例外。總結這一週來習近平下團組的焦點不外乎台灣問題、解放軍、科技和環保。
總理記者會自本屆取消之後,未來習近平下團組的行程恐更形重要性,張執中認為,這也是習近平想營造的效果。
人大大會上“開小會”習近平展現權力任性
除了下團組,人大全體會議期間,主席台上的一舉一動,是另一個媒體關注的焦點。
據香港《明報》報導,3月8日,當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應勇向人大做工作報告時,主席台上的習近平跟李強、王滬寧、趙樂際等人針對兩院的書面報告,竟交頭接耳討論了起來,習近平看似表情嚴肅,最後還把手上的報告輕拍在桌上後,不再說話。
對此,旅居加拿大的油管(YouTube)時政頻道主公子沈認為,儘管外界無從得知習近平等人當時的對話內容,但依照慣例,中共曆任領導人都鮮少在人大全體會議的場合上聊天“開小會”,習近平此舉恐凸顯他在黨內的權力和地位已出現本質上的差異。
公子沈告訴美國之音:“過去就算有異議,就是私下來說,但是(習近平)為什麼現場有異議,直接就講了,什麼(情面)都不顧,就開始批示、開始訓話,這個我覺得也證明習近平的權利已經到達了一定程度,他已經是皇上了,想說什麼話,就什麼時候說。”
他說,這前所未見的一幕不禁讓人聯想到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閉幕的場景,當時習近平示意工作人員將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當眾架出會場,毫不留情面,也引發輿論譁然。對此,公子沈說,類似事件接連發生,代表習近平在黨內已經為所欲為,無論在任何政治集會下,已經無人能制衡他的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