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两周年 北京再也骗不了欧洲了
杨乐天
2024年2月23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两周年之际,欧洲对北京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劝和促谈」的所谓「中立」立场充满疑虑。与北京「发挥积极作用」的宣传论调相反,在不少欧洲民众印像中,中共在俄乌战争调停中起到的实质作用几近于零。专家认为,中欧在俄乌战争上的分歧难以消逝。
欧洲感知与北京宣传迥异
据美国之音报导,一位克罗埃西亚青年向美国之音表示,他认为中共借机强化了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就当前而言,我没有看到中共正在调停战争。」
「如果中共政府认为停止战争对其内政有利的话,中共具备成为调停者的潜力,那将意味著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他补充说。
就克罗埃西亚国内舆论而言,他说:「人们几乎不认为中共在俄乌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有的话,要么是将中共视为全力支持俄罗斯的拥趸,要么是将中共视为被动的观望者。」
另一位匈牙利青年也向美国之音表示,随著「一带一路」在中东欧推进,中国话题近年来在匈牙利成为热点,朝野各方就中共对匈牙利的影响积极与否不断展开辩论。但谈到中共在俄乌战争中的角色时,除了国际关系专家以外的普通民众毫无印象,北京在战争调停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乌克兰非政府组织「评级」(Rating Group)去年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乌克兰民众仍对中共持有中立态度,但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后,认为中共对乌克兰制定敌对政策的乌克兰人比例一直在稳定成长。
乌克兰天主教大学教授奥斯塔普·塞雷达(Ostap Sereda)向美国之音解释道:「很大一部分乌克兰人恭敬地认为中共国是一个'中立'国家,可能表明了一种隐藏的信念,即北京拥有足够的资源来影响莫斯科,并最终有助于阻止俄罗斯的侵略。」
尽管乌克兰政府避免对中共政府发表任何批评言论或作出对抗姿态,希望与北京建立直接和定期接触机制,但乌克兰民间存在不同看法,他说:「在乌克兰的公共舆论中,北京—莫斯科—德黑兰轴心常受到批评。」
由此可看出,欧洲民众对北京在俄乌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普遍冷感或无感。这与北京的自我宣传差距甚远。2月17日,中共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时,就乌克兰问题表示,中国既没「隔岸观火」,也没有「借机牟利」,称「中方为此坚持不懈劝和促谈,为恢复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美国、欧盟和北约都认为北京言行并不一致,所谓「劝和促谈」只是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因此不断敦促中共发挥对俄罗斯的实质影响力。对此,王毅称「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试图与俄乌战争撇清关系、保持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两周年之际,中共政府仍拒不使用符合当前俄乌军事冲突现状的「俄乌战争」一词,而是使用轻描淡写、语义不明的「乌克兰危机」一词。
专家认为中欧分歧难以消弭
与北京试图淡化俄乌战争造成的冲击相反,这场战争对欧洲的震动是巨大而深刻的。义大利汉学家弗朗西斯科·西西(Francesco Sisci)向美国之音表示,「在欧洲大陆维持近80年和平之后,俄罗斯对乌克兰持续两年的入侵让欧洲国家意识到了一个全新的现实。起初我们认为战争会很短暂,生活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现在很明显,战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它正在向乌克兰以外的地区蔓延。俄罗斯曾经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商业伙伴,如今它是敌人。」
在维也纳大学历史学教授菲利普‧瑟尔(Philipp Ther)看来,中共政府对调停持负面态度,不利于中共国成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利益。他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表示:「中共错失了成为调停俄乌战争的国际掮客的宝贵机会;如果中共能够说服俄罗斯收兵,中国将能够成为国际公认的超级大国。」他又说:「我能理解北京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将俄罗斯视为伙伴,不希望西方在战争中取胜。」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认为,无论中共有没有对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提供实质支持,中共都会在公开场合继续扮演低调的被动角色。他向美国之音表示,如果中共真要履行其口头承诺,为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必须对俄罗斯采取限制性措施,而他「不太确定北京是否有这样做的政治意愿。即便有,这种意愿也是外界所无法观察到的。北京能够限制俄罗斯,但它没有也似乎没有兴趣这样做。」
关于欧盟是否有可能说服中共向俄罗斯施加压力从而早日结束俄乌战争,庄嘉颖不持乐观态度。他向美国之音表示:「欧盟与中共的关系将继续紧张,但也有合作。双方有理由在经济上合作,但在公平贸易、技术限制、安全考量、制度差异等方面意见不一致。欧洲可以尝试以其他方式说服中共对俄施压,但不太可能立即产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