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的銀行業正陷入危機(圖)
 
程曉農
 
2024年10月26日發表
 
中國銀行。 (Photo by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銀行是絕大多數中國家庭存放財產的最後「安全港」。2019年之前,房地產泡沫的膨脹已經造成了銀行業普遍的壓力;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的中國經濟衰退,再度重壓銀行系統,現在中國的銀行業已經陷入了危險境地。由於很少有人瞭解銀行系統的運營狀況,本文爲讀者們剖析一下,中國的銀行業危機因何而來。簡言之,這場即將到來的銀行業危機,是各級政府共同造成的;而金融危機則預示著中國不久的將來會「暴雨欲來風滿樓」。 一、銀行界起風潮:裁員降薪、高管求辭 最近中國的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上半年財務報告,有媒體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銀行出大問題了。《中國基金報》9月3日率先報導,《北京商報》9月4日也跟進報導說,中國所有銀行總共255萬員工中,有42家上市銀行的員工數量半年內減少4萬人,其中國有的六大銀行減員超2萬人,其他中型銀行裁員2萬人;同時,銀行業今年上半年薪酬比去年上半年平均下降5,321元,平均每個月降薪887元。 這裏需要特別說明三點。第一,銀行當中的上市銀行,都是規模大、服務範圍廣的金融行業佼佼者。當這些佼佼者開始裁員降薪時,規模小的地方銀行的情形可能就更糟了。 第二,銀行往往是上半年發上一年的年終獎,銀行員工今年上半年的薪酬包括了年終獎。而結果是,正常薪資加上年終獎,銀行員工今年人均比去年同期少了五千多元,這顯然是銀行經營艱難的徵兆。 第三,這條消息中提到的國有的六大銀行,都是中國金融界的巨無霸,業務覆蓋全國,其中的「領頭羊」中國工商銀行乃資產規模排名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型銀行。這六大國有銀行的放貸規模佔中國銀行業的六七成,它們尚且要裁員2萬人,說明這些巨無霸銀行同樣與中小型銀行一樣,經營不佳。 代表著中國金融業危機徵兆的另一個信號是,最近一個月內,有超過1,100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已經辭職,其中不乏董事長、副董事長或總經理級別的高管,其中一半是金融業高管,有的銀行居然多位高管同時提出辭職。中國的銀行都是政府設立的,分別由各級政府控股,董事長、副董事長和總經理都由他們的上級政府任命。銀行高管想辭職,必須向主管的政府部門遞交辭呈,已經得到批准的其實只佔一小部分,而多數想辭職的銀行高管卻未能獲准。因爲中共高層考慮到,大量銀行業高管辭職,會引起社會恐慌,加速金融危機的到來。 現在銀行業大量高管害怕繼續留任會面臨銀行倒閉,他們可能因此而被追責坐牢,所以紛紛想在自己的銀行破產前開溜。那存款客戶怎麼辦?他們是不是把自己的存款轉移到「巨無霸」銀行去,相信那些銀行「大到不會倒」,如此便能保住自己金融資產的安全呢?銀行一向被視爲「金飯碗」,如今高管紛紛求辭,員工降薪被裁,說明中國的銀行業確實出現了危險的警號。 二、銀行是如何生存的? 最近兩年來,由於中國的經濟持續衰退,很多中小企業倒閉,業主把經營資金從日常運營中抽了出來,大筆存入了銀行。銀行收存了大量存款之後,是不是就安然無憂了呢?其實,銀行並非這些存款的主人,它們只是受存款人的委託,來運營這些資金。所以,對銀行來說,存戶的存款其實是銀行的負債,是銀行欠存戶的。而且,銀行收取了存戶的存款,就得付存款利息,對銀行來說,存款利息其實是銀行的成本開支,存款越多,成本越大。 銀行經營的收益,來自發放貸款所獲得的貸款利息。每家銀行都必須盡量爲存戶的錢找到可靠的貸款客戶,按期收取貸款利息,這樣才能支付存款客戶的存款利息。銀行的日常運營還需要開支人事和辦公成本,當銀行的利息收入扣除了銀行的利息支出之後,剩餘的差額才能讓銀行有錢來維持日常的人事和辦公開支。 這個差額就是金融界通常所說的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其計算公式是:(銀行的全部利息收入-銀行的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的生息資產。如果一家銀行的淨息差數額超過銀行的人事和辦公成本,銀行就有盈利;反之,如果淨息差數額小於銀行的人事和辦公成本,銀行就屬於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銀行界普遍降薪,就是因爲大小銀行全面虧損,纔不得不降薪裁員。 經濟繁榮時,市面上資金短缺,銀行的貸款利率會比較高,這時銀行的淨息差會相對高一些;然而,經濟蕭條時,絕大部分的貸款企業經營狀況惡化,難以承受貸款的高利息,中央銀行爲了刺激經濟復甦,就會不斷降息,幫助企業降低利息成本。這樣的金融政策正好打痛銀行,銀行的利息收入會因爲央行降息而不斷縮減。 按照國際銀行業的通常規律,銀行系統維持生存所需要的淨息差警戒線是1.8%,只要淨息差低於警戒線,銀行就會開始虧損。以中國的國有銀行爲例,2022年1季度淨息差首次跌破2%之後,一路直線下落;到2023年第4季度,國有銀行的淨息差已跌破1.5%,進入了危險區間。今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的淨息差只剩1.43%了,下半年的數字還未出來,但肯定會更低。 銀行入不敷出,虧損嚴重,就會吞噬居民存款來求活。爲什麼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狀況也如此狼狽?因爲,它還有另一個難以啓齒的造成制度性虧損的原因,那就是,它是國有銀行,其資金要服從中央政府的支配,而中央政府長期用中國工商銀行的居民存款,去補貼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集團,讓中國工商銀行壞賬高企,不堪賠累。 三、中國的銀行皆官辦 中國的銀行業有兩個特點,一是超大型銀行佔大頭,二是中國的銀行皆官辦。這種政府壟斷金融業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徵,注定會葬送銀行業。 中共建立政權之後,把所有的私營銀行都充公合併成官營銀行了。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爲止,中國只有四家國有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八十年代後期,中國出現了一些半官方背景的股份制銀行,這些銀行的誕生,並非民間行爲,其組建和資金來源仍然有官方背景。 再後來,各級地方政府設立了許多地方銀行。這些地方銀行分爲兩類,一類是城市商業銀行,另一類是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雖然數量很大,有幾千家,但都屬於侷限於鄉村範圍的小區域銀行。 現在,真正在中國的銀行業裏佔據重要地位的是6家大型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125家城市商業銀行。這125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佔銀行業的總資產規模,去年是16%;而國有的六大銀行佔銀行業資產規模的六到七成。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就是這幾家超大型銀行。 這些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商業銀行,都是上市公司。但是,它們並非獨立運營的商業銀行。雖然它們通過上市,吸收了民間投資,有了非政府股東,但政府持股或國有金融機構持股的比例依然很高。 比如,中國工商銀行的股東結構是,中央匯金公司和財政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合計持股佔七成。中央匯金公司是中國政府操作外匯儲備的投資公司,它是中國工商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中國工商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是中國財政部;第三大股東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它對各家公有銀行都有資本投入。 由此可見,中國並沒有真正的獨立經營的商業銀行,幾乎所有銀行,不管大小,都是官方設立的,官股佔重要部分;每家銀行的高管都由官方任命,爲官方服務,政府要用錢,銀行必須給,而如果政府不還錢,銀行卻沒資格動問。每家銀行歸誰管,要看銀行的大小。超大型銀行都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城市商業銀行則由本地市政府控制。政府控制銀行,會最後要了銀行業的命。 四、「工商行」=政府的ATM 官辦銀行如何爲各級政府服務,下面以資產規模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商行」)與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之中國鐵路集團(以下簡稱「國鐵」)爲例,加以說明。 「工商行」完全聽命於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則用這家銀行來支撐大批的全國壟斷型超大企業,比如中國鐵路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還有各大軍工集團等等。「工商行」一直奉命給這些壟斷性集團鉅額貸款,動輒數千億,或者是奉命購買這些集團發行的債券,累以兆計。 中國是全球高鐵里程最長、運輸密度最高的國家,雖然中國政府修建高鐵網的目的不單純是經濟必要性,此外還有軍事等考量,但對「國鐵」的融資銀行「工商行」來講,「國鐵」的無利運營和鉅額債務,始終是一個沈重的負擔。 「國鐵」今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顯示,營業總收入近6千億元,淨利潤卻只有千分之三,幾乎近於零。去年底中國的高鐵營業里程是4.5萬公里,但盈利的里程只有2,300公里,佔全部里程的6%。如此業績的「國鐵」集團,是如何不斷得到融資來擴張高鐵網路的?中共養活賠錢的「國鐵」之辦法,就是讓國有銀行充當政府的ATM,所以,「國鐵」可以不斷從銀行拿錢來「無利」運營,而全無還債之虞。 每次「國鐵」有一筆債務到期,國家發改委就發一個公文,規定由「工商行」等銀行認購「國鐵」的又一筆新債券,其中部分資金用來替換舊債,另一部分資金用於「國鐵」的日常運營和建設。就這樣,「工商行」奉命用買新債、頂舊債的方式,一直幫助「國鐵」不斷擴張,同時維持著「國鐵」的無利運營。 「國鐵」2022年的債券餘額是1.8萬億,長期借款是2.75萬億。這4.6萬億的銀行債務,「國鐵」既沒能力還,也不想還。而「工商行」2023年的貸款餘額26萬億當中,「國鐵」一家的長期借款餘額,就佔「工商行」全部貸款餘額的10.6%;「國鐵」的債券餘額更是佔「工商行」承購債券餘額的36.1%。 「國鐵」欠「工商行」的貸款和債券合計已達到4.6萬億,而「國鐵」基本是零利潤,完全不可能償還銀行貸款或債券,所以,「國鐵」只能持續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這4.6萬億的銀行債務,就相當於「國鐵」對「工商行」的「千年不賴,萬年不還」之鉅額壞賬,也意味著同等數額的居民存款,其實已經化爲烏有。 從金融的角度看,「工商行」因爲承擔著「國鐵」債務的不斷攀升,銀根就不斷受到擠壓。「工商行」同時還負擔著像「國鐵」一樣的上百家國有壟斷性大企業集團的同類鉅額債務,再加上一萬多億失敗的晶片開放項目投資,這樣的銀行能不出問題嗎?中國的銀行業出問題,是早晚的事,不出問題才奇怪呢。 五、「一手好牌打稀爛」,還是「一手爛牌裝好牌」? 中國人最近經常有人講,習近平是「一手好牌打稀爛」,所以造成了今天的這種危險局面。其實,中共並非「一手好牌打稀爛」,而是「一手爛牌裝好牌」。所謂的「一手爛牌裝好牌」就是,中共的官辦銀行制度和政府不斷鉅額挪用銀行資金的做法,明明是「擺爛」之舉動,中共卻假裝是「一手好牌」。 當大型銀行長期「輸血」大型壟斷型工業企業,城市商業銀行則持續「輸血」當地政府,這樣的制度型政府行爲已成積年惡習時,這些壟斷型的企業集團或地方政府,都是債多不愁之「老賴」,它們永遠都用新債頂舊債。政府擔保的一筆債券到期了,它就下一紙公文,再發一筆新債,原來欠一千億,現在公文寫兩千億,讓政府自己控制的銀行認購。債滾債,理還亂,銀行存戶的錢就這樣源源不斷流到政府手裏,用掉不還了。 越是大銀行,由政府造成的資產壞賬就越大越多。現在這些壞賬都掛在賬面上,銀行根本沒能力用資產減值準備金去對沖,因爲,壞賬多達上百萬億。我在自由亞洲電臺剛發表的《中國股市的最後一波起飛?》一文中指出,中國各級政府的債務餘額大體相當於中國GDP的數額。其中,單是地方政府設立的本地城建融資平臺公司未償還的銀行債務就達到65萬億,地方政府對銀行欠下的政府債券還有幾十萬億,地方政府的債務總共相當於中國GDP的85%。 既然這些壞賬已經達到上百萬億的規模了,而銀行的資產減值準備金僅及壞賬的百分之一而已,所以,銀行實際上已經再也不可能消化如此鉅額的壞賬了,它們只能一面耗盡儲戶存款,一面維持著政府債務不致於立即崩盤。有關中國的龐大國家債務數額,很多國外研究者只是拿這個數額與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作對比,但這樣的對比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中國獨有的事實,即中國政府的鉅額債務已經轉移給了全國的銀行系統,造成了潛在的金融危機。 中國的大中小銀行之壞賬高築,意味著各家銀行可以使用的對民間中小企業的貸款資源在不斷枯竭,因此,中共通過銀行來拉動經濟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而經濟越差,銀行的壞賬就加速堆疊,銀行撐不下去時,那一定是儲戶倒黴。所謂的儲戶倒黴,就是居民保命用的最後之金融資產化爲烏有,只剩下存摺上的一個虛擬數字。 中共模式的「政府辦銀行、銀行充當政府的ATM」,必然會造成一種雙重效果。銀行可以讓政府的房地產開發或盲目的高鐵擴建如虎添翼;但同時也會促成房地產和高鐵的過度開發,進而把銀行拖進深淵。從中就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改革的真正失敗之處了。 改革之前,中國的銀行也是官辦的,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一靠財政撥款,二靠財政性存款和國營企事業單位的存款。這種金融架構當時在中國被稱爲「大財政、小銀行」模式。如今,中國的金融架構已經形式上改成了「小財政、大銀行」模式。然而,財力有限的各級政府,卻能把銀行裏的居民存款,當作自己可以任意揮霍的資金來用。這種「官喫銀行」或「官府吞噬銀行存款」的社會主義制度運營模式,正在迅速掏空銀行裏的居民存款,進而掏空支撐政權的最後支柱---銀行系統。 正所謂,如今莫談改革好,且看銀行幾多日。△(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4,72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年輕人借萬聖節軟抵抗 從上海擴散至杭州等地| #人民報
年輕人借萬聖節軟抵抗 從上海擴散至杭州等地| #人民報
臺商加速撤離 蘇州崑山變空城 中國經濟奄奄一息!
臺商加速撤離 蘇州崑山變空城 中國經濟奄奄一息!
中國60歲以上空巢老人已佔近六成 令人擔憂| #人民報
中國60歲以上空巢老人已佔近六成 令人擔憂| #人民報
上海聖誕節 現火爆場面 年輕人集體抗命高喊自由!| #人民報
上海聖誕節 現火爆場面 年輕人集體抗命高喊自由!| #人民報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