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路上"吸千萬點閱 黨媒慌了東施效顰
 
2024年1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近日, 臺灣執政的民進黨推出一部蔡英文與賴清德、蕭美琴的競選視頻《在路上》,引起海內外輿論熱議。本週一,中共官方新華社也刊登一篇題爲《永遠在路上》的文章,卻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兩岸不約而同提出"在路上",其背後的差異又是什麼呢?

在賴蕭的的競選視頻《在路上》中,臺灣的總統蔡英文問:「你第一次坐我的車喔?」

臺灣的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誒,不算吧,我們已經上路四年了。」

蔡英文:「那一路走來有什麼感覺呢?」……

民進黨推出的競選廣告視頻《在路上》1月2日播出後,短短4天就獲得超過千萬人次點閱。

賴清德1月6日在一場造勢會上表示,總統蔡英文已經把車子鑰匙交給他與蕭美琴,歡迎大家一起上車,一起走民主和平的路、走創新繁榮的路、走公義永續的路。

巧合的是,中共官方新華社1月8日也刊登一篇《永遠在路上 –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文章,強調「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

這篇文章並以中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延安爲例:1945年,毛澤東提出第一個答案,「讓人民監督政府」;2022年10月,習近平赴延安給出第二個答案,就是「勇於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在路上"的兩種思維 蔡慎坤:一個是交班 另一個是集權

「民進黨的『在路上』是交班,最主要是把權力交給年輕一代人;而現在中共的『在路上』是牢牢的把權力抓在自己的手上,這和民進黨廣告傳達概念完全不同,」旅美時事評論人士蔡慎坤接受採訪做上述解讀。

所謂的「抓在共產黨的手上」,蔡慎坤認爲,更精準地說是抓在習近平所謂的「一尊」的手上。他表示,中共過去還有所謂的「黨天下」,如今黨廢掉了,實際上已成「家天下」,所謂的正副國級大員都成了家奴;政黨允許有不同意見、紛爭討論,如今中共只允許一個聲音、一個人說話。他這樣詮釋中共「永遠在路上」的概念,「那就是永遠不可能給人看到希望」。

蔡慎坤說,習近平強行修改了憲法,改爲無限任期,謀求的是「永遠在位上,而不只是在路上」。

王智盛:兩岸"在路上" 路線背道而馳

臺灣的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學者王智盛對本臺表示,所謂的「在路上」,對臺灣的民進黨或北京的執政者思維都是堅持對的事情能持續進行,只不過,一邊以民主政治選舉方式,另一邊則以威權綁架方式進行。

「蔡英文就是傳承接棒的『在路上』的概念,告訴大家,民主改革或臺灣發展還有很多沒有完成的地方,當然會希望民進黨持續執政。習近平的『永遠在路上』,訴諸於他這段時間來正當性的基礎,比方反貪打腐、各式各樣堅持習核心的政策推動等。」

王智勝分析,兩者的詮釋手法也不同:民進黨訴諸於人民的感動與支持,是對於民主的呼喚;而習近平採取的是傳統威權強制性方式。雖然同樣「在路上」,兩條路線背道而馳:「可以看出政體,還有對於人民自主的訴求,很極端的差異性。」

陳破空:"在路上" 兩岸含義不同

旅美時事評論人士、本臺特約評論員陳破空指出,中共經常使用「在路上」措辭,比方反腐,他們選擇性反腐,搞權力鬥爭時用的一句話就是「反腐永遠在路上」。他認爲,如果說臺灣的「在路上」是民主和平的道路,而中共「永遠在路上」走的則是專政路、腐敗路、戰爭之路、窮兵黷武之路。

「時間點上是個巧合,但說明兩岸是各走各的路,真的是一邊一國、互不隸屬。就是一個『在路上』,大家的含義卻是不一樣的,」他說。

習近平反覆強調"從嚴治黨"

早在2017年,習近平在中共19大報告中就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2018年,他在中共19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提「以永遠在路上的執着,把從嚴治黨引向深入。」。2022年的中共20大報告強調,「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而在更早前的2016年,官方央視就曾推出大型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

爲何早已大權在握的習近平,這麼多年來還要多次重申「從嚴治黨」?

陳破空認爲,新華社目前來一篇萬言長文,可能是暗示在軍隊高層大清洗涉及多位將領,用的就是「反腐」的理由,而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是這些將領涉及棄暗投明:「估計有人把情報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美國。另一方面也傳出,中共援助俄羅斯的導彈和武器裝備都是豆腐渣工程,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烏戰爭付出沉重的代價、巨大的犧牲。估計普京可能揭露給習近平,所以習近平倒過來,不得不在軍隊大清洗。」

陳破空說,中共所謂的「自我革命」就是掌權的人對不掌權的人進行革命;權力大的人對權力小的人進行革命,最終是鞏固一黨專政、一人獨裁。這完全是所謂王滬寧的語言,包裝出一個不倫不類的「自我革命」概念,就是拒絕民主、拒絕一切的監督、拒絕司法獨立、拒絕普世價值的潛臺詞。 △

(RFA)

 
 
分享:
 
人氣:26,09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